弃桑蚕,挖蟹塘——大闸蟹经济背后江村的“沧桑之变”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弃桑蚕,挖蟹塘——大闸蟹经济背后江村的“沧桑之变”

加入日期:2013-9-20 22:06:18

  新华网南京9月20日电(记者杨绍功 周劼人)月到中秋分外明,江村开弦弓却再难寻觅月下婆娑的桑麻树影。当一只只大闸蟹“爬”上人们团圆宴的餐桌时,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横行的美味给“蟹乡”带来怎样的“沧桑之变”?

  从桑麻满田到鱼蟹成塘,城镇化背景下江村的转变,犹如家酿换成了洋酒,透着商业文化笼罩的凛冽气息。于是,尽管年年秋高气爽时节,人们依旧享受着美味的大闸蟹,一些传统却似乎渐行渐远。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河汊密布,久以桑蚕种养闻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此调研,后写出名著《江村经济》,开弦弓村也被视为江南农村标本。

  96岁的周亥金是开弦弓村最早的一代丝织女工,她15岁就进入费达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丝厂。年轻时,周亥金一人能同时养七张蚕种,一张蚕种就需要吃掉近半亩地产的桑叶。那时的开弦弓村家家种桑养蚕,走到哪里都是桑树,周亥金一年卖掉的蚕丝能给家里换回2400斤大米,而捕鱼捉虾不过是讨取零用钱的活计。

  而现在,村里水能流到的地方几乎都被挖成了蟹塘,全村近90%的面积都在搞水产养殖。开弦弓村的老村干部姚富坤对此感到惋惜,村里仅有的100多亩土地上再也找不到成片的桑林。

  驰名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本是一种季节性洄游的水产,上世纪后半期长江拦坝筑闸,切断了它们洄游的通道,大闸蟹一时供不应求,养蟹业便逐渐在阳澄湖兴起,并向周边蔓延。

  文化学者惠海鸣上世纪中期曾在昆山巴城插队,当时那里遍地都是稻田和桑树。令他诧异的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冲击,现在巴城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养螃蟹。据估算,在苏南地区种一亩桑树一年只有1000元的利润,而养一亩螃蟹最少能收入3000元。

  周亥金的孙女谈卫芳是吴江市盛泽镇一家纺织厂的负责人,她的纺织厂是为数不多的仍以蚕茧为原料生产丝绸的厂家。在谈卫芳的工厂周边,许多大型工厂已经能把化纤拉成仅有头发丝的数百分之一粗细的织丝,用这些织丝造出来衣服价格只有真丝绸的百分之一。

  没有桑树就没有蚕茧,像谈卫芳这样的丝绸工厂早已不能从本地获取原料。谈卫芳觉得,高昂的蚕丝价格正让真丝绸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品。

  这或许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毕竟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还能买到真正的丝绸。但惠海鸣却担心大闸蟹经济兴盛的背后是桑蚕文化的消亡。“我们这代人还知道蚕桑文化,但我们的下一代呢?”

  谈卫芳的女儿谈媛(化名),最大的梦想是把国外学来的动漫技法运用到真丝绸的花样工艺中。但是她觉得,无论原料用的是真丝还是化纤,最终出来的工艺效果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与此同时,阳澄湖的蟹农对于一拥而上的大闸蟹经济也开始忧心忡忡。蟹农朱剑(化名)的20亩蟹塘一年能给家里带来5万元的收入。从养蟹、收蟹到跑销售,甚至自己开螃蟹餐馆,夫妻俩辛苦一整年的收成不过如此。看着那些疯狂的“炒蟹团”和专做公家生意的大蟹庄,朱剑觉得螃蟹越来越难养了。“家家都在养,有几家赚了钱?又有几个人吃到了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呢?”

  作者:杨绍功 周劼人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