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9月19日电(记者王昆)中国北方地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然而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粮食生产稳定性和产量潜力挖掘的主要因素。这种矛盾在华北平原尤甚,河北中南部平原用于粮食生产的地下水净消耗,已造成区域平均的地下水下降达7.4米,局部地区达20米。
17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水与农业高层论坛”在河北石家庄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澳大利亚科学院格雷厄姆·法夸尔院士等多名科学家出席活动。
论坛旨在促进中国与国外水资源与农业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研讨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保护,为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华北平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粮食产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灌溉技术的发展,农业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给未来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目前华北区域浅层地下水都在30米以下,导致土质干化,很多天然的湿地如不进行补水将不复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表示,由于农业、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大,河北近年来地下水下降速度惊人,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危机。上世纪50-60年代,地下水在2-3米左右,现在下降了20-30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康绍忠表示,目前中国水生态不断退化,淡水生态系统功能整体呈现“局部改善、整体退化”态势,北方平原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已形成160余个地下水超采区。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博士张玉翠告诉记者,“地下水资源的循环再生周期漫长,其过量消耗所引发的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负效应,也许是我们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有效解决的。”
刘昌明院士认为,应明确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与水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重要关系,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大力研发新一代农业节水技术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农业高效用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作物高效用水调控、田间精量灌溉控制、灌区配水优化以及配套农艺保障措施等。”康绍忠说,在建立农业节水补偿机制的同时,宜加强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变化环境下节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及农业节水试验与监测网络建设。
作者:王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