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源证券利润机器被查 涉嫌利益输送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宏源证券利润机器被查 涉嫌利益输送

加入日期:2013-9-17 3:07:43

[导读]近年来为宏源证券创造丰厚收益的债券销售交易部总经理、副总经理被查,案涉购买自己管理的理财产品,或同时涉及一级半市场腐败等案

□ 本刊记者 刘冉 • 张冰 | 文

很难想象,年初因业绩斐然,在业内传出人均分红可观的宏源证券(000562.SZ)债券销售交易部,到了9月会以刑事案结束辉煌。

9月11日一早,债券圈便传开消息,宏源证券被查。到了下午,消息渐趋明朗:9月10日,宏源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总经理陈智军、副总经理叶凡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当日下午,有关部门去宏源证券拿走了电脑硬盘。

知情人士透露,9月11日,宏源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另有四名员工被电话通知,要求前往位于北京酒仙桥附近的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配合调查。下午四人回到公司,“脸都绿了”。

在外界看是惊雷,在宏源内部,或是盘旋已久的实名举报事件终于落地。

从今年4月开始,审计署甘肃特派办进驻宏源证券,从自查到审计,为时一个多月。起因是年初出现的一封实名举报信,举报宏源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不但违规违法插手理财产品的债券交易,还自己认购相关理财产品,获得高额回报。审计署根据线索进行了调查。

但距离那时的调查已过去五个月,此次两人被查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如一级半市场的利益输送,与4月以来的债市稽查案有关,又抑或是卷入近日其他的纪检风暴?截至本刊发稿时,尚无进一步的确切消息。

宏源证券方面公开向财新记者确认,此案属于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具体案情需要等待有关部门的查处。

宏源证券是近年来忽然以固定收益业务见长的明星券商,激励机制也变得相对灵活。有业内人士事后表示,“不出事才怪。”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宏源证券实现利润总额11.8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5.04%;净利润8.7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4.71%,其中,来自债券销售交易部的收入和利润占绝对大头。

“从今年4月以后,债券销售交易部就没做什么业务了,全吓死了。”接近宏源证券的知情人士称。

不过,2013年的宏源证券业绩继续喜人,上半年累计实现净利润8.35亿元。宏源证券称,业绩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自营业务收入明显增加,同时资产管理、经纪及创新业务实现增长。业内人士表示,债券销售交易部仍是宏源证券最重要的利润机器。

9月11日,宏源证券跌1.24%。9月12日,宏源证券未停牌,开盘报10.00元/股,跌幅3.29%,但随后反弹,尾盘收于10.19元,跌1.45%。

陈智军与叶凡

“两人已经被发往外地。估计案件已经定性。”接近两人的知情人士无奈中透露了这一重要信息。

9月11日下午,宏源证券官方向财新记者证实,确有两名员工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暂时无法透露更多消息。

此时,财新记者通过多个可靠信源证实,被带走的就是宏源证券如日中天的债券销售交易部总经理陈智军、副总经理叶凡。

陈智军1979年出生,人民大学本科、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毕业,2008年下半年从泰康人寿(微博)调入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2009年筹建债券交易部(后更名为债券销售交易部),出任总经理。

叶凡,30多岁,在宏源年头颇长。她曾供职于宏源证券的固定收益部,后随陈智军创建了现在的债券销售交易部,很快升任副总经理,专门负责债券销售和参团等事宜。伴随着从2006年至今中国债券行业的快速发展,叶凡在业内也渐渐高调起来,经常跟行业内人说,“不好意思,上半年又赚了500万。”

因为叶凡并不参与债券交易,业内人士分析,她此次被查可能与债券一级半市场的腐败有关。

今年年初以来,债市利益输送案的查处风暴席卷了多家机构,多家银行、券商、基金、信托等机构的固定收益部业务骨干被查,案涉债券发行的一级半市场的腐败,以及债券交易中的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报道详见本刊2013年第15期封面报道“债市硕鼠”)。从年初至今,一直断断续续有传言称宏源证券有人被查,但直至今日,才有确切消息。

另有多个消息源说,陈、叶两人涉案,为内部人士实名举报,原因主要是插手管理并认购了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次级档,收益非常丰厚,涉嫌利益输送。

2011年12月29日,宏源证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设立金融产品投资子公司的议案》;2012年4月,宏源汇智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宏源汇智)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法定代表人邹剑仑;2012年12月,宏源证券对宏源汇智增资至12亿元。宏源汇智成为宏源证券的一个资管平台,负责发行各类资管理财产品,由公司资管部门负责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具体涉及债券交易操盘部分是由陈智军所在债券销售交易部负责。这被举报信认为违规违法。

接近宏源证券的知情人士称,债券销售交易部的不少员工都认购了该公司发行的债券类理财产品,数量不一。其中,陈智军购买了几千万元,叶凡认购不到300万元。其他配合调查的四人也均有认购,其中包括宏源汇智的债券操盘手以及债券销售交易部人员,认购金额为几十万元不等。不过,具体数据尚待有关部门的最终认定。

“据我所知,那个产品也没有做几期吧?所有的事情都是陈一手包办。”一位接近陈智军的人士说

“每个人认购多少,都是陈自己定的,”另一位接近陈智军和叶凡的人士称,并说他的做法在内部也饱受诟病,“赚了钱,跟部门内是七三分,底下人气死了。”

“陈智军很能干,但是性格比较强硬,好斗,得罪人太多。”接近宏源证券的一位知情人士说。

陈智军在部门内,均为单线管理,同一部门内的信息都是隔绝的,彼此不知道彼此的事。“他这人做事有颇多忌讳。”不止一位与之共事的宏源证券人士表示。

对于这一举报内容,是否涉嫌违规违法,则说法不一。接近两人的知情人士认为,这属于公司行为,并称公司对债券销售交易部员工也进行安抚,认为这是行业灰色地带的常见行为,不能让个人承担行业的问题。

但也有债市的独立第三方人士认为,这种安排要仔细分析资金的性质,现在看来不能排除涉嫌利益输送。

涉嫌利益输送

宏源证券为什么会出现内部员工半公开认购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的现象?也许存在一定客观因素。

2012年,宏源证券全年利润为11亿元,其中8亿元都来自于债券销售交易部。在债券业务上,宏源证券很快成为业内仅次于中信证券的明星券商。

占股超过60%的大股东为中央汇金公司旗下的建银投资,宏源证券国有公司的性质浓厚,受制于财政部对金融机构限薪令,如董事长的工资不能超过200万元,部门总经理一级的基本工资一般在80万元左右等。当然,这不包括奖金。陈智军负责的部门业绩出众,人均利润全公司最高。如果按市场标准,陈或可拿到至少几千万元的奖金,但在宏源证券颇难全部兑现。不过,陈在公司内部已是收入最高的骨干,总体年薪税前应过千万元。

激励机制是否可以通过认购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来弥补?宏源证券有关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宏源证券在案发后内部开会强调,这是个人行为,而非公司行为。

宏源证券内部人士表示,债券销售交易部员工认购的理财产品主要是劣后端,收益率很高,低的30%,高的能达到60%甚至70%。

收益率这么高是因为做成了结构化产品,比如按行规做成1∶9资金配比,10%是劣后级,或称次级,收益率不设限;90%是资金池认购的优先级,相对风险较小,但收益率也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比如8%。对于10%的劣后级,资金相当于获得了9倍的杠杆,收益率就自然上去了,做到60%-70%毫不奇怪;如果拿些好券,稍微放点杠杆,劣后级的收益率做到100%也不无可能。

假设1亿元资金,1000万元内部认购,是劣后级;9000万元是优先级,收益在8%。如果1亿元资金实际运作的收益率达到15%,则收益1500万元,9000万元的优先级对应收益在720万元,而1000万元对应的收益则为780万元,收益率78%。当然,如果发生风险,也首先用劣后级的1000万元来弥补亏损。

“资管公司是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左手右手赚钱都一样。”接近陈智军和叶凡的知情人士认为,公司是支持这一做法的。不过,到9月12日,这一说法遭到了宏源证券的否认。

有债市人士分析,本公司人员大规模认购这样的理财产品,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如果优先级部分由公司自营盘认购的话,这等于拿公司的利益贴补给了认购产品的员工。“我们公司虽然有类似产品,但绝不敢让本公司的员工大规模认购,都是用于维护重要客户或高层关系的。如何分配,一般由公司个别高管自己掌握。即使是直接操作这类产品的员工,一般也只能认购非常小的份额。”

宏源证券的债券销售交易部对外挖人时,还以此作为优势,说自己的激励机制灵活。当时听了就觉得真大胆,我们是不敢这样激励员工的,”有债市人士说,“这比丙类户更厉害,很容易被挑毛病。”

但也有债市人士认为,如果优先级部分是委托券商投资的资金,又按照结构性产品的设计合规运作,各自分担了风险,也谈不上利益输送。

有关案情究竟如何定性,还有待有关部门的进一步调查。

平行的同质部门

对外界而言,要认识宏源证券的债券业务何以风风火火,又何以发生后来的举报信风波,就要厘清宏源证券的债券销售交易部和固定收益部的区别和关系。

宏源证券近年实施扁平化管理,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债券销售交易部和固定收益部。前者由少壮派陈智军后来组建,既做债券销售也做债券交易,做的风生水起,成为宏源证券最主要的利润机器;后者的领衔者是宏源证券的投行老人吴志红,长期主管宏源的债券业务,但业绩平平;近两三年业绩有所提升,仍属于投行业务,收益上的见效没那么快。两个部门虽然各自都只有20多人,但至今固定收益部的业绩与债券销售交易部无法相提并论。

“这两年债券销售交易部太猛了,业绩把固定收益部彻底压住了。”一位宏源证券人士这样说。

“去年11亿元利润,有8亿元是由债券销售交易部挣的,跟我们没关系。销售不应该有利润,销售只是一个环节,如果销售产生利润,不就是发行人多发利息了吗。”接近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的知情人士说。

2007年10月,宏源证券在股东结构重新梳理后,引入了新CEO胡强。胡本人的业务能力非常强,并大胆起用少壮派,从泰康挖来了陈智军。陈智军和吴志红不是同路人,很快就独立出来,模仿中信证券的建制,成立债券销售交易部。两大业务部门都有销售团队,吴的销售团队只销售自己主承销的债券,陈的销售团队,凭关系拿到一些券做分销。陈智军年轻、胆大、老练、手狠,很会赚钱。

一位了解两家公司的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宏源证券近年来的战略,就是上上下下都表示要盯住“老大”不放,即样样都学中信证券,包括把部门分开,成立债券销售交易部。但这种资产池管理的模式发展太快了,迟早会出问题。

这样功能交错的双部门并存,业务范围都涉及从事债券销售,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内部矛盾激烈。因此,有人怀疑,有关举报就来自宏源证券的固定收益部。不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有关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不了解这种说法。但他表示,债券销售交易部不应该有销售债券的职能,“我们一直反对,但没办法。”

2012年,这两大部门为了铁道债的投标就打得很凶,因为都可以参团,最后吵了起来。固定收益部认为债券销售交易部没有承销资格,但债券销售交易部认为自己可以参团,最后经公司开会协调,把这个项目让给固定收益部了。

还有一次,债券销售交易部接了一笔债,被固定收益部批评价格太高,于是固定收益部写了上万字的邮件给公司高层,说债券销售交易部令公司损失了几百万元。

接近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的有关人士认为,固定收益部门下面有二级子公司,专门负责销售本部门承销的债券,是一级市场业务。而债券销售交易部的本职业务是交易,是二级市场业务,理论上应该是不允许搞销售的。

按照《证券法》规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业务不能打通,理财产品也应由独立的资产管理分公司做。交易部门销售,还涉及理财产品的直接投资管理,是违法的。

“我们的债,从来不给他们卖,”接近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的有关人士表示,两个部门不存在竞争,“我们卖我们自己做的债,他们卖别人的债。”

本刊记者吴红毓然、张宇哲、王申璐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