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地量实施逆回购 出乎市场意料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央行地量实施逆回购 出乎市场意料

加入日期:2013-9-17 17:45:5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中金公司:双节来临 资金面或暂时偏紧
  本周A股策略观点
  一周回顾:八月宏观数据持续向好,市场对于改革的预期继续发酵,支持市场上周延续上涨态势。上证综指一周上涨4.5%,创业板指数回落后周五反弹,全周下跌2.3%。金融改革、上海自贸区、土地改革等主题较为活跃。航运、航空、证券、银行、零售涨幅居前,科技板块有所回落。
  下周展望:七、八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连续反弹,也减轻了市场对于经济的担心,如果经济复苏持续性在九月份得到延续,市场有望实现金九银十,需要持续关注这次经济复苏背后的动力。短期来看,经过上周的快速反弹,同时考虑节日因素,预计市场将进入小幅震荡的阶段,并仍将保持局部活跃,关注美联储议息会议以及季末流动性的变化。
  行业建议:行业层面,我们继续看好估值尚在合理区间、基本面稳定的汽车、非酒食品饮料、家电、部分基本面有变化的零售等消费行业,以及金融板块中的券商和银行。预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市场对于改革红利预期不减,主题上仍可参与上海自贸区、土地改革、民资开放、新能源等主题。
  盈利与估值:短期内经济数据好转以及改革预期支持周期性板块估值修复,而创业板面临估值压力。上周2013年市场一致预期变化不大,从行业看,餐饮旅游、航空机场等行业市场一致预期有所上调,信息服务出现下调,年初至今有色金属行业下调幅度最大。
  资金与流动性:中秋国庆假期即将到来,再叠加季末效应,资金面可能出现暂时偏紧的情况。但考虑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管理层有稳定大局的意向,类似6月底流动性紧张的境况预计不会重演,资金面将处于紧平衡的状态。我们的模型估算显示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9.6%,上周主动减仓2.4%。股市资金面上,上周海外资金在连续16周净流出的情况下转为净流入,既有海外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中国经济数据的好转对于市场情绪的正面支持。(中金公司)

 

  东方资产预计银行新增不良大幅上升 面临收购机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年,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一直在萎缩,为处置不良资产而生的众资产公司不得不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
  9月16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下称“东方资产”)发布《2013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 》显示,来自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预期今年我国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率将大幅上升,在5%以上,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紧迫性更强。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一直在萎缩,为处置不良资产而生的众资产公司不得不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
  某资产管理公司(AMC)人士对本报称,因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萎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都在谋求商业化转型,力图打造综合化的金融控股集团。随着近期银行新增不良的上升,资产管理公司或将迎来新的机遇,新老业务间如何平衡,成为AMC转型策略的重要关注点。
  东方资产总裁张子艾表示:“资产管理公司将继续充当国家化解金融风险的‘救火队’角色,不断丰富和扩展不良资产业务范围,创新处置方式、提高处置技术和效益,努力发挥好全方位金融救助功能。”
  东方资产预计,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将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上升。我国的不良贷款还有易受经济景气的影响,多集中在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的特点。地区层面,东部沿海地区借贷风险依然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江浙地区的风险最高。行业层面,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较高的行业。
  调查显示,2013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紧迫性更强,以自行处置为主,出售不良贷款时以协议转让为主。但是,2013年受访者所在银行多数没有不良资产包推出,有资产包推出的规模多在10亿元以下;向市场推出资产包的话,各类资产都有,以次级类和可疑类为主。
  东方资产的调查报告认为,2013年不良资产市场仍有收购机会,但要采取稳健策略,做好风险控制。资产管理公司倾向于在一级市场通过竞标或协商直接向银行购买,收购障碍主要来自银行内部,如审批难度大、信息披露不对称等。(.财.经.网)

 

  外资机构撤退中资行 摩根大通减持招行套现3.46亿
  继9月初美银出清建设银行之后,时隔半月,招商银行又迎来了减持潮。
  港交所16日盘后发布的股权资料显示,摩根大通于9月10日减持招商银行2297.2651万股H股,每股平均15.06港元,套现约3.46亿港元,持H股由8.29%降至7.79%。而此番减持距离摩根大通上一次减持招商银行仅3个月。港交所资料显示,招商银行主要股东摩根大通曾于2013年6月18日,场内减持公司好仓121.4895万股,套现1687.489155万港币。
  而上周邓普顿基金也曾披露,于9月6日减持招商银行470万股H股,每股平均14.348港元,持H股多仓比例由11% 降至10.9%。
  摩根大通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因。摩根大通认为,中资银行股股价要持续上升,需要经济出现结构性改善或货币政策放松。目前看来,这两项因素皆不存在,故相信当下股价急升难以持久。该行建议增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股,减持中型银行股。
  境外战投频抛中资行H股
  从2008年开始,银行境外战投对于中资银行已经开始掀起一轮“减持潮”。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其中与外资战投自身财务因素与转型的有关。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以及银行业监管方面对资本要求更加严格,都迫使这些境外战投在所持中资银行H股到期后纷纷加入减持队伍。
  此前9月3日,美国银行宣布抛售建行H股约20亿股股份,从而推出建设银行股东行列,而当期以以战略投资者姿态斥巨资入股建行、工行(1398)及中行(3988)三大国有内银的外资股东,差不多全部退席。目前,仅汇丰仍然持有交通银行的股份。
  往前追溯来看,今年5月,高盛以11亿美元(折合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空中国工商银行,如果将历史上高盛多次出售工行股份产生的收入计算在内,高盛持股工行过程中获利100亿美元,而在2006年工行在港上市之前,高盛购入工行股份的成本价是25.8亿美元。
  中行战略投资者减持最为明显。资料显示,在2008年最后一天,中行战投之一的瑞银在三年锁定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即全部减持完全退出了中国银行。另一战投苏格兰皇家银行步瑞银后尘,也于2009年1月全部出清中行H股。
  抛售银行股原因复杂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外资机构抛售中资银行股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巴塞尔协议III。
  全球银行业准则的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对银行冲击较大。对于银行来说,新协议要求银行缩小资产负债表规模和业务范围。受冲击最大的应该是某些欧洲大型银行,此前有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德意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爱尔兰银行和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都将陷入资本充足率不能满足新规定的麻烦。而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这一协议使得持有其他金融机构的少数股权变得尤其麻烦,并迫使股权收购方出售部分股权。
  而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变差担忧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加速也是潜在减持推动力之一。
  今年四月份,外资曾频频唱空内资行,主要考虑更多的是内地银行业信贷急剧增长、不良贷款的上升、影子银行问题以及对内地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近期还发布报告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持有的不良贷款规模可能会大幅增加。
  而银行业中报也显示,农业银行(601288)的不良率最高为1.25%,工商银行则最低,为0.87%。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为0.99%和0.93%。相比去年末,工行不良率微升,建行持平记录,中行和农行均有所下降。业内人士分析,从四大行的不良贷款来看,4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均不容乐观。由于从逾期贷款到不良表现约有1-2个季度的滞后期,预计下半年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银行业的整体资产质量仍承压。
  不过,尽管如此,多数外资机构在中资银行股的投资获利丰厚,他们的退出并不意味着不看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财.经.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