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二级市场扩股、定增等办法,优先股有其优势,搬开了二级市场投资者最担心的融资圈钱这座大山。除了优先股之外,其他股权最终要在大宗交易或者二级市场上解禁套现,到时二级市场投资者只能成为扛住股价的大力士。而优先股类似于长期债权,偿债顺序介于债权之后普通股之前,只能通过固定收益或者集中交易获利,没有解禁压力没有投票权,貌似不会冲击二级市场,也不会冲击现有的管理架构。
与以往银行融资方式相比,优先股是一大进步。上市银行业已形成恶性循环,以股票市场为核心进行资金循环。经过三年左右的规模扩张,银行又走到再融资关键节点。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平安银行调整后的定向增发融资方案出炉,采取“减价增量”的方式,以11.17元/股的价格向中国平安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3.23亿股,共募集资金148亿元。虽然较最初的定增目标少筹集了74亿元资金,给逼近监管红线的“资本池”来了场“及时雨”。除了平安银行外,9月11日,招行的29.6亿元A股配股也将上市流通。今年仍有多家商业银行相继发布通过新的资本补充工具进行融资的公告,累计募集资金额逾3000亿元。
市场对这一模式投下反对票,中国上市银行的市盈率水平远低于国际水平,股价低迷却买者了了。眼看新一轮融资迫在眉睫,股票市场全然不配合,倒逼出优先股方案。优先股风声乍起,银行股股价大涨,可见市场已经被压迫到了什么程度。
优先股是从美国学来的办法,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也是从美国学来的处理金融危机的办法,可惜,南橘北枳。优先股能否避免这种命运?
美国优先股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根据标普统计,美国优先股市场规模从1990年的530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1930亿美元,但不是主流,只起到补充作用。同期美国股市有9.5万亿美元的市值,有4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市场。
优先股大发神威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拯救金融业,2008年美国政府宣布用1250亿美元购入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9家主要银行的优先股,稳定了当时的资本市场,也让各大型金融机构渡过一劫。此后的结果十分美妙,美国政府因为持有优先股获得了丰厚的股息,金融公司仍然自主经营没有控制权旁落之虞。现在国内津津乐道的巴菲特优先股获利,就是因为跟随美国政府步伐投入优先股的结果。
优先股固定收益如果像巴菲特获得的一样高,对于上市公司与普通股投资者都是巨大的损失。
高盛在2011年3月19日情况好转时马上赎回,声明本次的优先股赎回交易包括了一笔16.4亿美元的一次性优先股息派发,赎回交易还将包括从4月1日到赎回日为止的应付优先派息2400万美元,这笔款项将提前计入高盛集团当年第一季度业绩,并使得高盛每股盈利下降4美分。在优先股未赎回前,高盛集团每季度提供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息是1.25亿美元,这部分成本使得高盛集团2010年普通股每股盈利业绩下降85美分。不要说巴菲特,就说固定股息率基本在5%的美国政府购买的优先股,出售AIG获利227亿美元,2010年1到9月出售花旗普通股与优先股获利186.5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没有企业愿意承受这样的优先股负担,情况稍有好转,就纷纷赎回。美国政府的救助投资三分之二以上已经收回。
此处有两点值得格外关注:第一,优先股的股息率与赎回时的附加条款,可以直接冲击公司业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与分红;第二,优先股市场一直存在,还有优先股基金,是为了让汽车、银行等现金流不足的公司有缓冲空间,多数公司不会一直使用代价高昂的优先股,这给公司贴上了资本充足率不足的标签。
优先股主要用于应急融资手段,优先股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取决于公司的质量。如果金融危机后高盛情况没有好转,而是不停发放高价优先股,这还是一家值得信任的、有竞争力的好金融机构吗?(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