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佳木斯8月31日电 题:“我们代表着国家”—新华社记者探访洪水中的黑瞎子岛“东极哨所”
新华社记者马令
8月下旬,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中国版图最东端的黑瞎子岛,自然地表已全部被洪水淹没,而驻岛“东极哨所”的哨兵却没有一人撤离,仍在坚守战位。
8月29日,记者随佳木斯军分区领导机关从同江市前往探访。没想到,我们险些无缘登岛。
这一天,尽管水势不减,天空却格外晴朗。一路上,金灿灿的阳光,掠过抗洪军民坚毅黝黑的脸庞,掠过一辆辆轰鸣不停的大型机械。视野里,一片片橙红色救生衣,明晃晃地紧张忙碌着,大坝、子堤逐渐增高……
在同抚公路同江段,一道2米多高的子堤正在加固、延伸。前方,一处约500米的路段,则已被洪流漫过。
记者乘坐的“勇士”越野车顺着堤旁的无名山盘山而上,越过密林狭路。在山脚下的泥洼地,一辆同样绕行的地方越野车被陷住,经过我们几经拖拽才驶上公路。
同行的佳木斯军分区干事李强,在帮助地方越野车固定牵引钢绳时,手指被划了个口子。他贴上一块创可贴,调皮地画上一个笑脸。
探访之行并不顺利。时间比预计延长了3个小时,才抵达抚远县团结村一侧的登船处。这,本是官兵驻岛前的一条巡逻路,如今刻有“边防巡逻路”的石碑,“逻”字以下已被湍急的洪流淹没。
此时,浪潮变得汹涌,无法乘舟上岛,只能折返。
30日清晨,仍因“风大浪急”而无法上岛。13时许,趁风浪稍稍平静,记者一行乘一艘中型警务船只,冒着濛濛细雨,一直驶进位于黑瞎子岛顶端的“东极哨所”营区。期间,不时可见水面袒露的树冠,而约二米高的中俄边境镇边石,也已在洪流之下。
记者在“东极哨所”看到,这里已经全部被洪水漫过,篮球架只剩半截露出水面,战士们走出楼门就要乘上冲锋舟;建在境内制高点的4层营房,本来露出地面半层多的地下室,已经几乎被淹没;安置净水器和发电机的锅炉房,门窗已用沙袋和防水布筑起一米多高的防护墙,抽水机不断将渗进屋内的水抽排到外面。对于这一水电重地,他们还安排了战士24小时站岗,而为了节约燃料,只有做饭和看新闻才开始发电。
据连长刘奇介绍,现在,哨所只有营房顶楼可以搜索到手机信号,但电台可以和岛下联络,并且备有撤离船只,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得到支援或撤离;他们有1个月的粮食储备,团队定期给岛上运送蔬菜等食品,足够供应饮食,而且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让官兵冲澡。同时,武器弹药和车辆需要防水的部件都已预先转移到营房顶楼。
岛下,在大坝上迎风斗浪,是一种坚守;岛上,站岗执勤也是一种坚守。由于地下室进水,大量物资转移到顶楼,官兵全部“挤”在1楼到2楼,有的只能在学习室用桌椅拼成板床,但每一处被褥、水壶等物资同样完全按照战备要求摆放。即使“蜗”在室内,他们依然每天都组织点名、执勤以及室内体能训练,一日生活制度基本正规进行。
记者乘冲锋舟和战士一起到哨楼换岗。尽管在滔滔洪水之中,几乎不会有什么异常边情,但在哨位上,两名执勤的战士仍一丝不苟地观测。远处,仍可见乘冲锋舟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哨兵。
“对面的哨所,可以看到我们站岗执勤。”上士杨名煊说,“我们代表着国家。”
尽管哨所门前的升旗台已被淹没,但官兵依然每天穿着防护水具,趟着齐胸的洪水、高举国旗去升旗、降旗,让五星红旗永远鲜艳展现。
“我们代表着国家!”那天,离开黑瞎子岛很远,记者仍能回望到一抹鲜红,高扬于水天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