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顶级投行,有着140多年历史的美国高盛集团在世界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然而,自称以“客户利益第一”为宗旨的高盛却在2010年4月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状告欺诈投资者,并深陷欺诈丑闻泥潭长达3年。直到2013年8月2日,纽约联邦法院的一个由九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决,该欺诈案中,高盛前副总裁法布雷斯·图尔对7项指控中的6项负有法律责任,图尔现在除了要面临罚款外,还可能被禁止从事证券方面的工作。
谎称做多,
投资者损失超10亿美元
爆出欺诈丑闻前,三十出头的图尔在金融界春风得意。2000年自巴黎中央理工学院数学系毕业,翌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运筹学硕士学位。
2001年,图尔加入高盛纽约总部。6年后,28岁的图尔成为高盛副总裁。2008年末,被调往高盛位于伦敦的办公室,于2008年11月24日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下称“FSA”)进行了注册。
2007年4月,由图尔主要负责设计的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SyntheticCDO)产品“Abacus 2007-AC1”推出,这是图尔的得意之作,在大力推销该款产品后,图尔获得200万美元奖励。
该款交易产品是对冲基金巨头约翰·鲍尔森在预期房地产市场即将崩溃的情况下,要求高盛帮助它开发一款计划做空的证券产品。高盛为此引入CDO(债务抵押证券)资产管理公司ACA,让ACA一起选择构成这款MBS的标的资产。
但在向投资者公开推销的过程中,高盛涉嫌误导投资者认为对约翰·鲍尔森将做多该证券。前ACA管理公司资产管理部主管Laura Schwartz向法庭作证时称,“高盛和鲍尔森从来没有试图纠正过ACA的错误认知——无论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还是会议的方式。”
而事实上,鲍尔森通过做空Abacus获利10亿美元,作为中介的高盛则大约赚了1500万-20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而购买这款MBS的投资者则惨遭巨亏。美国媒体称高盛是“吸血大乌贼,无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闻起来像钱之物中”。
SEC调查,
高盛称指控“毫无根据”
2008年8月,SEC着手调查,高盛提交了大约800万页文件,包括图尔在内的5名高盛员工被调查。2009年7月,高盛和图尔接到了SEC的所谓“威尔斯通知”。这类通知是监管机构有意提起民事指控的正式警告,并作为和解谈判的基础。2个月后,高盛和图尔在一份长达41页的文件中回应了SEC的指控,“SEC如果就此事提出诉讼,高盛全面的记录将会显示出实际上没有人认为鲍尔森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没有人被误导。”
2010年4月16日,SEC正式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集团涉嫌欺诈投资者,造成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SEC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在起诉书中作出上述表示。
针对SEC的指控,高盛称指控“毫无根据”,同时强调,高盛自己在相关交易中就损失了9000万美元之多,而且其本来就“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当事人图尔在“向美国参议院常务调查委员会所作证词”中也强调:“我从未告诉负责选择证券组合的代理机构ACA,鲍尔森对冲基金将在AC-1交易中担任股权投资者或者将在交易中持有任何多头头寸。”图尔还指出,挑选交易中所参照的证券组合的是ACA,ACA有权独自决定交易中所参照的证券,其对此并无异议。
邮件揭秘,
高层知道“随时会倒塌”
虽然高盛方面第一时间对SEC的指控进行了坚决否认,但高盛股价还是受到剧烈冲击,这也导致巴菲特所持该集团认股权证的账面价值瞬间减少约10亿美元。同时,华尔街银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现大幅下跌,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高盛的欺诈指控,华尔街分析师中不少人与高盛的交易者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瑞银指出,关于这一市场有三个要点:第一,券商通常不会透露一宗交易的双方都是谁;第二,券商只是向客户提供敞口量身定做的产品;第三,券商不会将第二点中的风险保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意味着他们会试图去寻找交易的对手方)。
有充分证据证明,高盛其实早就不看好与抵押贷款债券相关的金融产品市场,但仍把投资者推向“火坑”。SEC诉状披露的高盛内部员工电子邮件等多项资料显示,高盛高层早就知道“整个大厦随时会倒塌”。
那么高盛是如何在这些精通证券产品的机构投资者中“如鱼得水”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呢?答案就是,高盛一直以来的经营模式。
在华尔街,高盛是触角最广的交易机构,绝大多数公司的管理层更愿意向投资银行而不是竞争对手提供战略决策需求,而投资者则更愿意通过交易员或分析师表达对管理层的真实看法。因此,高盛等投资银行成了两者之间的沟通平台。
在此情形下,人们如果想与高盛做生意,就不得不与高盛共享自己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高盛与其同行甚至竞争对手做生意的筹码。《金融时报》形容称,高盛就像一只“金融变形虫”,它不断地吸收信息,并将其用于为自己和客户谋利。
也正因为此,高盛的高管们在谈起此次与鲍尔森的交易时,都把它当成正常的业务:帮助一位客户达到他的目的。而鲍尔森的目的,就是获利于他十分不看好的美国住宅市场。而业界争论的核心也在于,鲍尔森公司作为空方参与挑选证券这一行为,高盛是否有义务披露给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