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全力构建多点多极发展支撑新格局的背景下,县域经济被提上重要议题。21日上午,2013年四川县级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发布暨夯实四川底部基础经济座谈会在宜宾圆满召开。四川省统计局在会上公布了2012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十强县”榜单,“十强县”分别为成都市双流县、龙泉驿区、绵阳市涪城区、成都市新都区、温江区、宜宾市翠屏区、德阳市旌阳区、成都市郫县、青白江区、新津县。
县域经济作为四川底部基础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上档升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上,部分上榜区县相关领导介绍了当地经验,参会专家学者也对目前县域经济、四川底部基础经济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办法作出了解读。
找到自身长处打造产业链延伸上下游
宜宾市翠屏区委副书记朱莉介绍道,“宜宾翠屏区城乡统筹不断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9%,社会保障逐步完成全面覆盖。”翠屏区抢抓成渝经济区规划沿长江发展带和南部城市群建设机遇,高起点科学规划布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就“十强县”排名来看,宜宾翠屏区自2008年首次入围“十强县”以来,连续四年位居第7,而此次超越了德阳市旌阳区,排名跃居第6。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杨钢就翠屏区等多个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表示:“找到自身优势、形成产业链条、达到产能一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破题思路。”在细节方面,他进一步阐述道,县域经济体需要发掘自身优势,这主要在于与其他区位对比,无论是区位,还是资源,相对其他区县具备更好的先天条件,都可以利用。在找到县区所具备的“长处”以后,发展相关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规模,打造产业链条,延伸产业上下游、横纵向发展,并提高产业质量。在产业形成规模之后,发展配套,让企业、产业“扎根”。“例如,翠屏区的白酒产业线、会理的石榴产业线,均通过不断延伸提高逐步完善起来,并形成当地经济的支撑力。”杨钢提到。
“‘十强县’与未上榜的其他区县相比,其他区县存在的重要差距主要在于产业结构方面。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十强县’的第二、三产业规模更高。实际上,即便经济总量一致时,产业结构的合理、协调,对于经济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效益更加明显。”杨钢提到,在成都主城区环境对于制造业的承接能力逐步攀至天花板时,德阳、绵阳等其他市州的区县更具备产业转移的机会。这一情况下,对于成都区县而言,把握产业的结构调整,或更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效益;对于德阳、绵阳等具备良好配套、环境容量的市州区县,需要具备主动出击的积极态度。
布局着重平原地区山区发展抓住特色因地制宜
对于“十强县”,在杨钢梳理指出破题之道的同时,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宾从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指标上分析,提到经济数据指标的把控、产能如何“适地”集中、山区如何发展、区域经济如何做强这四方面的问题,并一一给出答案。“在‘十强县’统计数据发布后,一些区县较为关注GDP、排名指标的升位降位,这主要是一个纵向的比较。横向来看,经济数据指标,其实具有门槛效应。也就是说,当GDP容量突破一个区间时,其地区经济的发展空间也同步打开,经济发展步入上升通道。对于第三产业比重而言,在政府没有任何干涉调控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在25%到30%的区间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当地第三产业比重从26%上升至28%,这十分正常。只有当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5%以上时,第三产业才具备产业功能。而当其比重低于20%时,说明当地工业、区县工业产业为主并单一化;当这一比重降至15%以下时,产业结构说明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例如产业结构畸形。”戴宾提到,区县、市州对于数据的解读需要引起重视,争取突破瓶颈进入上升通道,产业结构也密切关注,并相应作出调整。
在产能如何“适地”方面,“除龙泉驿区、翠屏区为丘陵地区外,其余入榜者均为平原地区。”戴宾提到,平原地区是GDP最大的贡献土地,“GDP的70%产生于当地15%的土地上”,也就是说,在发展产业布局时,区县应该着重在平原地区布局。同时戴宾也提到,产业布局的同时,除了选址外,还需要重视配套的跟进。
而对于山区如何发展,如何做强区域经济,戴宾提到找到特色是重中之重。“农业、矿产、水利、旅游,这几大方向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破题之路。而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做好企业龙头、提升产品品质、差异化的技术、特色的服务将是需要重视的方面。”整体来看,“四川实现多点多极战略需要在县域经济上下功夫,夯实底部基础,不能片面强调速度,从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着手,提升质量、提升规模,其产出效益也将随之上升,底部经济基础也将更加牢固。”杨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