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而不死”虽然很奇怪,但在基金行业内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每个季度,随着季报的公报,总能发现部分挣扎在生死线下方的基金,但却至今从未见过任何一只公募产品清盘。
不过随着新基金法的发布,国内首只引入触发式自动清盘机制的基金已经面世。这意味着,国内公募基金已对现存的“僵尸基金”有了深刻思考,同时也为公募产品主动清盘突破了清算上的障碍。
4只基金长期徘徊在生死线边缘
昨日本报主要盘点了方正富邦的两只“僵尸”基金,今日也要逐渐揭开其他“僵尸”基金的真面目。根据同花顺(行情,问诊)统计数据,截止今年二季度末,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中(包括指数型基金和QDII),资产管理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基金有36只。
在“僵尸”基金的榜单中,除了方正富邦红利精选外,泰达宏利500指数分级、交银全球资源股票、工银标普100等权重指数、这4只基金二季度末的资产规模也均在3000万元以下。
二季度末,泰达宏利500指数分级规模仅有2273万元,基金份额则为1500万份。事实上,该基金已经连续四个季度报告期末的基金总份额在3000万份以下。数据显示,自去年三季度末以来,到今年二季度末,连续四个季度末,泰达宏利500指数分级的资产规模分别为2900万份、2600万份、1900万份、1500万份。去年二季度末也仅是刚在清盘线之上,为6100万份。
成立于2012年5月22日的交银全球资源股票也是一直在清盘线上下方游离,自成立以来规模不断缩水。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资产规模为2413万元,份额仅有2202万份,不及其发行时的零头。
该基金主投全球范围的资源类上市公司,成立时该基金募集规模6.29亿份,但到开放后的第一个报告期末,即去年三季度末该基金就仅剩下了4700万份,缩水比例高达93%。显然发行时环境不好,基金公司凭借关系拉来不少的“友情资金”,开放后当托儿的资金自然集体撤离。而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更是只有2000万份。
长信标普100等权重指数(QDII)截止二季度末,资产规模2802万元,基金份额仅有2500万份。作为一只在2011年一季度成立的“老”基金,该基金2012年以来也免不了缩水的命运。长信标普100仅在去年一季度末和去年年底,基金份额勉强维持在5000万份以上,其余季度里,均“惨不忍睹”。去年三季度末,该基金仅有2800万份,而今年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更是只有2500万份。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中邮上证380指数增强,2011年11月22日成立时,该基金还有4.57亿份的规模,但到了开放后的第一个报告期末,即2012年一季度末,该基金就缩水83%,仅剩下了7800万份。此后的报告期更是一路缩水,去年年底,该基金规模勉强挣扎在5000万份以上,即5800万份,但到了今年二季度末,则只有3300万份,资产规模则为2865万元。
基金清盘或指日可待
除了上述4只资产管理规模在3000万元以下的基金外,二季度末还有30只基金挣扎在死亡线之下,不过QDII和指数基金是“重灾区”。数据显示,这30只基金中11只QDII,10只指数基金,主动偏股型仅有9只,即、、、、、、、、。这些基金二季度末的资产管理规模均在5000万元以下。
基金分析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勉力维持这些“迷你基金”,通常的做法是开展持续营销,或请来“帮忙资金救场”,但这两种选择的成本都很高,加之基金运营本身的费用也很高,对于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来说,继续维系“迷你基金”实际上是一种煎熬。因此,清盘或合并是必然之选。而从海外成熟市场看,基金清盘和合并,也是生态健康的表现。
在证监会鼓励公募基金在基金合同中建立自动清盘或合并机制的背景下,国内首只引入触发式自动清盘机制的基金——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灵活配置基金,已于8月1日上柜发行。基金合同规定,当该基金的累计净值连续3个工作日高于1.10元或者封闭期超过一年时,将会主动清盘。这意味着,国内公募基金已对现存的“僵尸基金”有了深刻思考,同时也为公募产品主动清盘突破了清算上的障碍。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基金业也会如国外成熟市场一样,“清盘”成为基金的一种常规“退市”方式,投资者的利益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