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8月19日电(记者程迪)今年入夏以来的极端高温天气让一些精明的商家嗅到了商机,传统的防暑降温“清凉消费”继续走俏,也催生出一些新兴的高温经济形态。但一些行业遭遇夏季“滑铁卢”,受到的重创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修复。专家认为,高温经济诚然吸引眼球,但不要忽视高温下的隐忧,对极端天气下的经济动态要适当引导,尽量做到趋利避害,扬长补短。
新旧“清凉消费”焕发生机
近日,中国多地持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一些城市甚至出现超过40摄氏度,创几十年高温极值的罕见酷热天气。空调、电风扇、藿香正气水等销量飙升。为远离高温“烘烤”,避暑游、宅购等传统清凉消费方式备受欢迎。许多消暑新发明也在短时间内拥有了超高人气。
在林荫环绕的山中或散步或小憩,或登山或垂钓。夏季气温堪比22摄氏度的空调房,晚上还得盖床薄被……这一环境跟一些动辄40摄氏度高温的城市比起来,能羡煞很多人。
7月份以来,江西靖安县中源乡的农家乐床位就供不应求。这个乡镇的森林覆盖率达84%,夏季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两个月内,吸引5000多人专程从南昌等地赶来,许多人选择在此常住避暑。“夏天城市里太热了,年纪大了天天吹空调身体受不了,就跑到这里来住几个月。一个月包吃住1500元左右。”今年68岁的南昌市民熊辉说。
近期持续的高温天气,许多人想要消费却又不想出门,夏日“宅购族”应运而生。除凉席、风扇、蚊帐等商品抢手外,新鲜水果、网上订餐等也备受“宅购族”的青睐。淘宝网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淘宝网日人均网购频次增长了近一倍。
炎炎夏日,一些新行当被高温“带热”。记者看到,今夏一些城市街头有大量带有遮阳伞的电动车。这种遮阳伞用一根金属棍固定在电动车上,刚好能遮住骑车人头顶的阳光。而一些大型健身会所也趁机开设了高温瑜伽等运动项目,吸引消费者眼球。
部分行业步入酷暑里的“寒冬”
入夏以来的全国大面积持续高温,在带火了一些行业的同时,也让一些行业步入酷暑里的“寒冬”。
一些气象专家表示,受高温干旱影响最大的是农业。目前正是江西、湖南、湖北地区中稻出穗、晚稻播种的时节。但受持续干旱影响,目前,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大面积农作物受旱,部分地区水稻面临绝收。
据各地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湖南有2010万亩农作物受旱,湖北农作物受旱面积1890万亩,江西721.3万亩,浙江583万亩。
苗木培育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过于炎热的天气,对于林业而言并非好事。受连日高温影响,杭州市西湖区、江西婺源县等地一些茶园中的部分茶树开始出现枯黄,来年春茶产量或受一定影响,一些受损严重的茶树甚至要经过两、三年才能恢复产量。此外,由于江南、江淮等地被高温天气笼罩,足不出户的市民越来越多,零售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客流量也受到影响。
记者调查发现,极端高温也造成一些地方蔬菜供应不足,市场价格连日攀升。其中一些地区的小白菜、黄瓜等蔬菜价格波动较大,上涨明显。比如,较7月初干旱前,贵州小白菜的价格平均上涨了近50%。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受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7月中旬以来,多数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其中蔬菜价格从中旬开始出现持续上涨,肉类价格也总体回升。
须理性看待高温经济
南昌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柳华说,随着一些极端天气的增多,受其影响产生的气象经济学现象增多,高温经济只是其中一种,目前不会对整体的经济格局产生根本影响。
柳华认为,高温经济有其利弊,一方面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商家会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甚至会有囤积居奇等不正当经营行为,消费者也容易出现盲目消费等情况。他建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将民生与高温经济相结合,如开放纳凉避暑的公共场所、打击违规经营行为等,规范高温经济发展,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杨斌认为,高温经济刺激了个别行业的增长,但这种影响是有限和短时的。从长远看,温度持续升高对一些人、一些行业造成的“伤害”却是长久的。
杨斌等专家建议,政府针对极端天气下的经济动态要适当引导,既要关注被高温带“火”的行业,规范市场秩序;又要针对部分酷夏里的“寒冬”行业做好应急预案,完善高温预警制度,并给予这些行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临时补贴,帮助其度过“特别时期”。
作者:程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