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高峰,而据中华英才网前不久公布的“第十一届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难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体制内单位仍受较多大学生青睐,金融、互联网等企业是他们所热衷的行业,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强。一些用人单位对此也深有同感。
中国移动人力资源部综合人事处经理马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体制内企业之所以受大学生青睐,主要是体制内企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针对大学生就业流动性较强这个问题,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CTO助理刘湘雯表示,阿里巴巴作为电子运营商,并不缺普通员工,缺少的是有技术又有专业背景资源的人才。刘湘雯还表示,“大学生也是阿里巴巴的主要客户群体和未来新员工,我们的招聘往往采取融入的策略,从大学第一年开始就与大学生互动,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逐渐从需求转变到员工。”
“求职事实上是内心和谐与企业共鸣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热衷在金融、互联网等企业就业,这跟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新浪网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花伟说,“成长环境很重要,不同环境促进不同成长历程。高科技、互联网等新兴行业,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90后的大学生都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思维敏捷,敢想,敢创新,有热情,比较适合新媒体。”
对于90后大学生所呈现的就业新趋势,中华英才研究院院长赵子风分析指出,80后与90后的区别,在于90后更自我,更追求自身的目标,他们要选择满足自我发展的工作,想在体制内单位就业,喜欢金融、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而一些用人单位却不太愿意招新人,喜欢聘用有在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供需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与矛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普遍在下降,主要是招不到年轻服务员,有些90后宁愿在家当“啃老族”,也不愿意去从事收入低、劳动强度相对较高的服务业。
赵子风认为,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宰,每年有1600万—2000万次就业群体进入新的岗位,我们不能对他们带有太多的偏见,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包容,给予一定的培训周期,至少需要2—5年的培训过渡期。在尊重他们个人爱好、价值的同时,也要给他们逐渐灌输“要爱你的工作”这个理念,劳动是生命属性,每个人都要爱工作,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