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8月16日电(记者黄深钢、王政)浙江临安市是全国最大的山核桃主产区,拥有48万亩山核桃林。面对持续40多天的极端高温天气,尽管受灾面高达99.6%,23万亩绝收,仍有五成以上的山核桃林在顽强抗灾。
站在从临安龙港镇前往岛石镇的一处山间公路上,记者看到不一样的“两重天”:一座山头成片的山核桃林已成枯黄色,但相隔不远的另一座山头,只有很小一个角上的山核桃林显得枯黄,大部分仍泛着绿色。
相隔仅仅两座山,为何山核桃树的命运却天差地别?
位于钱塘江上游的临安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市,记者的采访车在山里行驶,看到的是满目青山,稻田里禾苗泛着青翠,虽然偶尔有些小溪沟看得出濒临断水,但仍有不少主要河流和堰塘水库蓄着水。
在龙岗镇手窐村,67岁的村民郑志高冒着户外40摄氏度的高温,爬到山上给山核桃树浇水。“原本能收入十多万元,今年基本被旱没了。”老郑伸出瘦干的手,在身旁的土里找出一粒拇指大小、枯死掉下的山核桃,长叹一口气。
据了解,目前灾情涉及90多个村4万户村民,损失已经超过4亿元。
为什么别的林木未见大面积受灾、枯死,单单山核桃树会遭遇“灭顶之灾”?而即便同样是山核桃树,在有些山头还能看到绿意,而有些山头已经整片枯黄?
龙港镇党委书记盛星辉的答案是,除了山核桃树本身根系浅,抗旱差,最重要的是林农的种植方式值得反思。“林业部门早些年就反复提出,山要头上戴帽子、腰间系带子、脚下穿鞋子,但有些农民不肯听。”
一些林业干部告诉记者,所谓“帽子、带子、鞋子”指的是山顶、山间、山脚要保有复合型林分,以生物多样性抗击病虫害和高温干旱。
“以前只想多赚钱,把其他树都砍了种山核桃。”太平里村民帅建忠说。
57岁的林农帅万云也承认,自己听到过这种说法,但没有去做。经过这次旱灾,他发现,套种其他林木、植被的山核桃林受灾较轻,而纯粹的核桃林则直接枯死最多。
“山核桃的不同命运,不仅使群众产生很大触动,对政府执政也带来很多启发。”临安市市长张振丰说。
在临安,当地政府首先组织实施了“干部扑下去、政策跟下去、补贴带下去”的“三下去”措施,第一时间让林农感觉自己不是孤立无援,政府在做坚强后盾;其次是科学利用分配财政补助资金,使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构建政府救助和民众自救的联动抗灾体系;最后根据旱情逐步严重,实行“保生产”到“保生存”,再到“保重点林木生存”,最大效率利用有限水源,最大面积灌溉存活几率更高的林木。
此外,当地还派出了数百名农技干部来到田间地头,对林农们展开了“因灾说法”、普及科学种植技术。
盛星辉说,镇里还要借这次旱灾教训,尽快推动“三改变”:改变种植结构单一、抗灾能力弱的局面;提升农林水利、灌溉设施水平,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改变水源地、生态区过多开发局面,立足长远涵养水源保护生态。
“老办法不能再用了,得相信科学,灾害才能更少、更好对付。”站在山头,郑志高深有感触。
作者:黄深钢 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