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敢于去挑战“测不准”原理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引导市场的“神仙”还是很有一些的,比如汇金公司。
今年春节前,我参加了一个小型的投资沙龙。参会者不到10个人,既有来自发改委、财政部相关处室的官员,也有来自基金、券商及私募机构的高管及研究员。当时大盘正处在一波始于去年12月4日的“波澜壮阔”(某媒体语)的上涨途中,但对后市进程,与会者的分歧却相当大。
其中,最乐观的估计是,大盘将在震荡中一路上攻,并很有可能站上3000点;而较为悲观的观点是,大盘在完成短暂的上涨后,将继续展开“寻底之旅”,沪指有可能被打到1600点附近。当然,双方摆出的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当时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乐观派”的主要论据是,中国经济整体仍较健康,市场估值已处合理区域,尤其是银行股,估值已形成“价值洼地”;而“悲观派”的主要论据是,外围形势仍不乐观,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策调控的操作难度也增大,在此背景下,市场动态估值难言乐观。
双方说的都很有道理,当时争论得还挺激烈,谁都说服不了谁。当然,这个“小沙龙”最终也就无法形成一个什么“决议”出来,只能等待“实践”的终极检验了。这大概也正是“投资”游戏的趣味所在吧,还真有点儿像“一翻一瞪眼儿”的扑克牌赌博游戏,够刺激!
春节期间,我又与某“著名”保险公司的一位高管小坐闲聊。没聊几句,又自然而然聊到股票市场上来了。
“你们怎么看这个市场的投资啊?买此舍彼或者买彼舍此,是不是也有什么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标准啊?”我问道。
该高管回答:“我看过我们公司投资的股票池,差不多有八九百只股票。我问公司的那些投资专家,选股票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每只股票都要进行严谨的调研。”说到这里,他嘴角撇出一丝笑容,“你猜他们说什么?他们说基本没什么像样的调研,主要是看相关的研究报告;还有就是,别人买什么,也就跟着买点儿。”
如此看来,中国的A股市场倒颇有点儿“测不准原理”的味道了。
前日我下班回家,在楼下碰到资深股民老崔。他劈头问我:“你怎么看后市?”嘿嘿,本人怎么能随手掐出后市呢?也只能用一些“多看少动、快进快出”之类的语言应付他一下。
不过,凡事不能绝对。敢于挑战“测不准”原理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引导市场的“神仙”还是很有一些的,比如汇金公司。
6月13日,汇金继续增持工、农、中、建四大行的股票,虽然增持的数量不多,但在连续大幅下挫的市场中却显得非常扎眼。此举的信号意义极为明确——俺汇金都买了,你们还等什么?但市场非但没有领情,甚至倒打一耙,指数在盘桓几日后,继续大幅下挫。
与汇金做派类似的还有几位,比如社保资金、保险资金啥的。媒体也很配合,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难以查证的“某某资金又入市了”之类的消息。不过,“某某资金出市”的消息却从未光明正大地提前广而告之,投资者想不郁闷真的很难。
好在时间是一面很好的“照妖镜”,日子长了,任谁都会多长个心眼儿。“兵者诡道也”,怀揣这样的“小聪明”,赶紧埋头仔细掐算一番,又不免立即“冰心一片在玉壶”——周小川行长日前不是表示“市场基本正确理解了央行”吗?
举目寰宇,小川先生应该是最得格林斯潘说话艺术精髓的人。小川先生金口一开,听者似乎就不能把他的话当成耳旁风。市场怎么就正确理解了央行呢?仅仅是因为“自6月中旬起,银行资产扩张态势已有适当回调”吗?理由颇有些牵强。再好好揣摩,似乎就品出那么一丝“肃杀之气”:再胡作非为,小心我下手无情!
如果这样的揣摩还靠点儿谱,估计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钱生钱”的游戏做起来就有点儿难度了。没有钱,许多市场恐怕就难免要变一下脸。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或许,游戏的趣味正在于此吧。时间能最终告诉我们一切。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