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多种模式治崩岗(绿色家园)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福建安溪:多种模式治崩岗(绿色家园)

加入日期:2013-7-27 3:14:15

  福建省安溪县是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安溪同时是福建乃至我国南方崩岗侵蚀最典型的县份之一。就在这绿水青山间,无数的崩岗曾经把一个个山体撕成了碎片。

  记者近日来到茶乡安溪,探寻崩岗之害和安溪的治理之路。

  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青山环抱,满目苍翠。村旁,小溪清澈,潺潺而下;杂花生树,绿草茵茵。

  安溪县水保办主任施悦忠弯下腰捧起一把沙土,搓了搓又缓缓松开。泥沙泄下,他的手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粘土。“这就是典型的崩岗土质,基本上都是沙粒。”

  崩岗犹如“生态溃疡”

  水土严重流失,山下良田变沙滩

  什么是崩岗?简言之就是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高度分化的花岗岩山体,在雨水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崩塌下泄。崩岗犹如“生态溃疡”,不断侵蚀着安溪的肌体,严重影响安溪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安溪的崩岗,施悦忠的心里有一本账:全县共有崩岗12828处,约占福建省崩岗总数的一半,崩岗侵蚀造成水土流失面积122.4平方公里。崩岗每年造成土壤流失量达127.1万吨,占全县土壤流失总量的47.1%,全县受崩岗侵蚀危害的农田面积达769.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8%,其中被泥沙埋压而无法复耕的达166.7公顷。

  当地有个顺口溜:“安溪遍坡是崩岗,山下良田变沙滩,河床高田三尺三,要想高产难上难。”

  崩岗侵蚀还造成全县水库有效库容损失达650万立方米。20多年间,龙门锁蛟水库、鸭巴塘水库、官桥牛心水库等6座水库被泥沙淤满报废。

  官桥镇恒美村,是全县沟壑面积最大的崩岗群,共有崩岗153处。官桥镇党委副书记钟聚财说,以前这里山体沟壑纵横,土柱林立,人们都称它为“蜡烛山”。多处崩岗加剧水土流失,流域森林覆盖率不足20%,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极差。

  那时的恒美小流域“山光、水浊、田瘦”,到处是“落河田”(悬河下的田地),威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农民不再愿意耕地,宁可把地荒着也要外出打工。”恒美村村支部书记王燕群说。

  茶叶大县退茶还林

  农民承包崩岗治理区,一举多得

  修复“生态溃疡”,再现绿水青山,几十年来,安溪县治理崩岗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茶产业是安溪最大的民生产业,号称“百年历史,百万人口,百亿产值”。为了治理崩岗,安溪不惜退茶还林。

  县委书记朱团能告诉记者,2007年,安溪县果断禁止未经许可的新茶山开垦;2009年,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每年100座茶山退茶还林计划,目前已累计退茶还林3000多亩,建设生态茶园24.5万亩。2011年,安溪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让全县730多家石板材企业全行业退出。

  洋坑崩岗区,是安溪县崩岗侵蚀的集中区之一。其中最大的崩岗年流失泥沙3150多立方米。当地人说“洋坑崩岗跌死虎”。2006年以来,县里在核心区12处支离破碎的崩岗侵蚀地大搞强度削坡,并修建拦沙坝、挡土墙、排水沟等配套工程,把此地建成近200亩的阶梯式茶园。

  平整出的土地不能荒着,要赶紧造绿。2009年,种养大户陈世哲承包了这片崩岗治理区,填土引水,种植茶树和经济作物,2010年又开始生猪养殖,形成“猪—沼气—茶—林—果”立体种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记者来到这片崩岗治理区,但见草木葱郁,三角梅、玫瑰、紫玉兰等争相吐艳,俨然一个美丽的农庄。农庄主人陈世哲外出,女主人白鲜桃以闽南人特有的热情接待了我们。她说,现在一家人经营着120多亩生态茶园,饲养6000头左右生猪以及少量鸡、鸭、兔,年产值约1100多万元。由于茶园施的完全是农家肥,茶叶非常抢手,价格也比别人高。

  施悦忠说,把崩岗治理区建成经济作物区,并承包给农民,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还解决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后续管护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几年来,安溪县通过崩岗区治理而增加的茶果园面积达3000多亩,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500多万元。

  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五种治理模式,让经济和生态双赢

  除了让农民承包治理区,把崩岗区变成经济作物区,安溪还根据崩岗区的不同特征,把崩岗区变成工业区,变成水土保持生态区,变成生态休闲区,变成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这五种治理模式因地制宜,使崩岗治理渐入佳境。

  地处龙门镇与官桥镇交界处的龙桥工业园,原先是一处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崩岗侵蚀集中区。从1998年开始,县里把治理崩岗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对支离破碎的坡面强度削坡,同时修建一批拦沙坝、排水沟、道路等配套设施,原先的废地变成3600多亩的宝贵工业用地。

  如今,工业园内厂房林立,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旺旺食品、八马茶业等70多家大企业落户其中。2011年,园区企业实现产值50多亿元,2万多人在园区就业。

  安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锦川介绍,这几年,安溪县通过崩岗治理增加可利用工业用地近5000亩,大大缓解了工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1960年建成的锁蛟水库,库区内曾有87处崩岗。2003年,县政府利用国债资金在库区修建了拦沙堤、排水沟、道路,种植数百公顷速生林和绿草,经过几年管护,崩岗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迅速恢复。

  被称为全国四大水土流失区之一的官桥长垅崩岗区,经过10多年的“上堵、下截、中绿化”,植被覆盖率由15%提高到95%,成为闻名的水土保持生态区;龙门镇洋坑村的部分崩岗区经过治理,变成了花园式的村民“幸福小区”;数千亩的连片崩岗区,变成了风光秀美的天湖生态旅游区……

  安溪县县长高向荣告诉记者,去年,安溪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4万亩,超额20%完成省里下达任务;治理崩岗300个,超额45%完成省里下达任务。去年2月,安溪县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国家级园林县城”,今年1月,被福建省水利厅评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先进县”。

  作者:江宝章

编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