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临武县城乡走访发现,在当地,农民在县城销售农副产品引发的矛盾由来已久。为缓解矛盾,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柔性”措施来化解。但冲突依然激化,其间很多问题耐人寻味。(7月21日《京华时报》)
政府的柔性措施不但未见效,反而导致冲突升级,其中耐人寻味的问题,我认为一个是城管与小贩间的根本矛盾并没有找到疏解的路径,二是所谓“柔性措施”上,政府未必是认真的。很多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一旦酿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官方便有了办法,这样的反思成本太高,且总体层面上的官方反思远远不够。
城管与小贩间的博弈靠斗狠,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因为产生矛盾的根源是相似的不仅是城市面子与小贩肚子的问题,更有小贩养城管的问题交费了就合法,不交费就不合法,比如临武瓜农交钱后就能相对自由摆摊。这背后,有罚款养人,也有权力寻租、借机敛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城管领域所独有,只因小贩太穷,被罚、被抢会更心疼,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更激烈。而管理每每会成为敛财的手段,管理因而变味,是权力的品性所决定的;不管是审批权还是执法权,因为权力过大而监督无力,理性经济人的利益冲动难免要启动权力寻租的开关。结果就是,每多一个管理部门,被管理者便要多拿出一份“买路钱”;而管理的目的却往往因“钱到位”而不能实现,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越多,问题越管不好,而被管理者的负担则因此而愈重。
城管“规范”小贩,基本是每一个动作都能连着收费,各地情况大体如此。这种情况下“柔性措施”要么沦为姿态,要么不可能长久。
我认为,疏解城管与小贩间的矛盾,首先必须终止“管理收费”的问题,即便依法处罚,罚没款物也应公开、透明,绝不与城管的利益挂钩。其次,城管体制、城管部门角色及职能应该有明确统一的法律定位,比如强制执行权、限制人身自由等权力,边界在哪里?超过部分交给法院还是公安?否则任何“柔性措施”都不可能彻底解决城管执法中的冲突问题。“临武事件”应成为全国反思的案例,而不是赔偿了、“感谢政府”了,就没事了。(马涤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