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16家上市银行的股价全线低开,招商银行跌2.47%、兴业银行跌2.67%、民生银行跌3.92%。午后不少银行股股价略有提升,但招行、浦发、中信和兴业等还是以下跌收盘。
银行股低迷的表现源自市场担忧。上周五,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除外。
众多市场人士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对银行业绩构成重大利空,尤其对于央企等优质大企业而言,与银行的议价能力强,银行可能会打贷款价格战,进而降低息差收益。
不过,多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这种担忧被市场情绪放大。首先截至3月末,低于基准利率的贷款仅占11.44%,比例较低;其次即使降低贷款利率,银行也会要求在存款、现金管理、工资代发等方面弥补收益。
利率下浮比例小
记者调查发现,从银行业的经营数据看,现实并没有市场想象的悲观。央行201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显示,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65%,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2%,比年初上升0.15个百分点。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略有走高,3 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27%,比年初上升 0.05个百分点。整体上看,截至今年3月份,一般贷款中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1.44%和23.79%,比年初分别下降2.72个和2.31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4.77%,比年初上升5.03个百分点。
国泰君安测算,在执行下浮利率的11.44%贷款中,保守估计利率下浮的个人按揭贷款占比4.81%,即剔除按揭贷款后的下浮贷款占比仅6.63%,其中触及0.7倍下限的是极少数。
上海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的基准利率上浮30%-50%左右,加上担保费、账户管理费等成本,它们的综合贷款成本在9%-10%左右;针对规模中等的企业贷款,一般也要上浮15%-20%左右;大型企业的贷款则是基准利率上下浮动5%左右。
浙江一位城商行行长也向记者表示,目前银行贷款额度还是由监管部门管控,信贷仍然是属于稀缺资源,银行开展大规模的价格战动力不会很强。
“比如,我们发现虽然下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继续旺盛,现在上半年的贷款指标早已全部用完,受存贷比等流动性指标限制,想新增贷款额度并不容易。”该行长向记者表示。
多家券商都认为,这次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方案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对未来的政策变化,关键还要看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推进步伐。此前市场认为,会将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由1.1倍扩大到1.2 倍。
具体对上市银行利润的冲击,平安证券认为,大型银行的客户结构中政府和大型企业更高,它们的议价能力会有略微提高,大型银行受到的负面影响将略大于中小银行。总体而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放开贷款利率,对银行贷款定价水平以及盈利能力的影响非常小。
基金“抛弃”银行股
多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此次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短期内对业绩冲击不明显,但长期看仍会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
首先,上述银行业人士表示,优质央企、国企设立财务公司,主要职能是给子公司做委托贷款。他们可能会以与银行签订战略合作为名义,将众多子公司的存款、代发等资源集中,以此要求银行提供更低的利率。
其次,对于大银行来说,应该不会主动率先下浮贷款利率,因为它本身不缺大企业的客户资源;而部分中小银行可能会率先做出动作,虽然贷款收益下降,但是对他们来说,不可能马上放弃这些大客户,比如原有贷款只是下浮10%,可能会先降低至20%,然后就形成新的平衡点。
不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未来能准确抓住目标客户,并能提供符合需求或差异化产品、服务的银行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上述行长向记者强调。
虽然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远未显现,但悲催的银行股在6月份“钱荒”冲击下,早已被机构无情地抛弃。刚披露完毕的基金二季报显示,共有746只基金将银行股纳入十大重仓股,比今年一季度末935只减少了189只。
从持股数量看,在二季度末,基金对银行的合计持股为88.77亿股,比一季度末减少了8.68亿股。具体银行来看,二季度末,基金持有数量最多的银行分别是:民生银行(139家)、兴业银行(138家)、招商银行(117家)、浦发银行(101家)。
而在一季度末高峰期,持有兴业银行的基金数量高达207家,民生银行为186家,浦发银行为132家。不过,招商银行换帅后,市场对该行的经营预期有所改变,持有的基金家数也从一季度末的113家略微增至11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