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从PMI指数变化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不是流动性问题,而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企业利润降低、缺乏创新。
记者庞东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7月1日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主要分项指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新订单和生产指数下滑幅度均超过1个百分点。PMI逼近荣枯线,是否与此前银行间市场一度出现的短期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有关?
“从PMI指数来看,前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并没有对制造业带来影响。从PMI的诸多回落幅度较大的分项指数来看,包括生产指数、订单指数等都与流动性关系不大。”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告诉记者:“前几天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压力,主要可能会波及到金融机构但是影响不大。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心理因素方面,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带来冲击。”
分析人士表示,一般来讲,流动性紧张造成资金价格上升会带来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总体来看我国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实体经济增长远远落后于M2的增速,说明大量资金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
赵锡军表示,从PMI指数变化来看,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并非流动性压力,而是订单不足的问题。缺乏订单,即使投入资金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得到消化只能转为库存,而目前制造业刚刚完成去库存化。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不是流动性问题,而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企业利润降低、缺乏创新。
PMI诸多分项指数显示出需求端偏弱,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和产量释放过快。今年以来生产指数一直高于新订单指数,6月份生产指数为52%,高于新订单指数1.6个百分点,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积累到现在造成了市场偏弱的局面。
虽然PMI逼近荣枯线表明市场需求端依旧疲弱,但是PMI还在景气区间运行,表明制造业虽然面临一定压力但是总体运行平稳。购进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反映企业经营负担明显减轻。订单需求整体尚处于温和增长的区间。综合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趋稳的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1月至5月份投资、消费增长大体平稳,剔除热钱扰动因素,出口实际增速也未大幅下滑;库存水平是历史低位,进一步下降空间有限。稳增长的政策效果还在进一步显现之中。综合来看,经济增长仍然在趋稳过程中。
赵锡军也认为,目前我国物价总体保持平稳,投资和消费基本维持稳定态势,虽然出口存在一定压力但是增速放缓基本已至谷底,随着美国经济有所好转,出口有望企稳。经济运行总体还是保持平稳的态势。
市场大多预计二季度经济较一季度可能会继续回落,但是GDP增速保持在7.5%左右的增速还是有基础的。需要关注的是,虽然前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尚未对制造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这一问题也暴露出资金“空转”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危害值得警惕。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讲,存在产业“空心化”趋势,微观领域企业缺乏创新,利润空间降低,促使一些企业更热衷于“钱生钱”,而不是把资金用于生产领域。如果企业“脱实向虚”,融资获得的资金通过银行表外业务再度进入银行体系获利,同时,一些急需资金支持的新兴产业由于见效周期长反而更难获得资金的支持,这不仅降低我国“逆周期”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降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同时也蕴含了新的潜在金融风险。
面对当前的经济和金融运行形势,赵锡军认为,未来我国将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不会出现大的政策调整。由于前期货币市场出现的流动性压力,金融市场信心受到影响,政策管理的重点在于要求各家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调节好流动性,防范潜在金融风险。长期来看,我国将继续抓好结构调整,从微观层面上促进企业改变自身发展模式,立足创新加快升级转型的步伐。
分析人士表示,PMI长期在临界点附近徘徊,表明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具有趋势性的、结构性的特征,是潜在增长率下移的正常反应。这一周期性因素导致难以通过短期刺激政策使经济重回较高增长区间,因此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从政策层面上,已经释放出“逆周期”管理重心放在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方面的信号。简政放权,让市场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