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意外”吃紧,给市场极大震撼,虽然暂时平复,但银行的“钱荒”真的过去了么?
从表面上看,这次“钱荒”事件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博弈。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在此期间坚持“盘活存量”的大原则,而这个原则是基于对市场资金总体充裕的判断。对于央行的这个判断,笔者表示认可,但问题关键在于盘活存量资金是否可行。笔者认为,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替代传统储蓄产品,已经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践行了多年,大多数储户也获得了远高于央行基准存款利率的收益。对于银行来说,要想吸纳市场上的存量资金,只要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即可。但是银行不能无限提高理财产品收益,因为提高了资金成本后,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资金运用压力。
如果没有合适的信贷资产做支持,银行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就是无本之源。因此,笔者认为,此次银行“钱荒”背后更重要是资产质量存在问题。这里说的资产质量不是不良贷款的概念,而是银行资产的收益和期限结构与银行资金的成本和期限结构不匹配。从2009年至今,银行将太多的钱投到长期低成本的资产上,如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等,为今天银行流动性风险爆发埋下隐患。这背后反映了银行近几年来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经营思路。所以,盘活存量资金从方法上看不难,难在银行能否获得足够的高收益资产支持。
为了盘活存量资金,银行需要提高吸储能力;为了提高吸储能力,银行需要提高信贷资产收益,也就是提高贷款利率。因此,有不少人提议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解决手段。根据本文前述观点,利率市场化似乎也是盘活存量资金的理想措施。但笔者认为,虽然利率市场化是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应该积极推进,但是同时也应注意当前的经济形势,注意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非对称影响,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推行利率市场化。
当前金融脱媒趋势明显,大企业主要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因此银行要想提高贷款收益,只能开发中小企业客户。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GDP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性调整,外需疲软等诸多不利因素,中小企业普遍效益下滑,企业贷款需求下降与融资渠道狭窄并存。不幸的是,大部分从事实业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对银行议价能力弱。在此现实环境下,如推行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势必抬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小企业势必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成本转移对象。
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似乎与解决银行“钱荒”无关,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只有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发展了,实现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才能使中小企业摆脱当前申请银行贷款时面临的“最后通牒式”的被动局面,才有望形成相应合理的风险定价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得到保障。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果中小企业风险定价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辅之以相应的偿债保险机制,那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银行才有可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才能降低对国有企业、政府平台贷款等长期低收益资产的依赖度。只有银行贷款收益提高了,银行盘活存量资金的能力才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