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此次钱荒,央行做得非常好,既警示了风险,又在适当的时候缓和了市场情绪,使得银行表外业务过度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
6月份,一场中国式“钱荒”吸引了各方的关注,市场上人心惶惶,但央行却“冷眼旁观”,并在6月24日重申了“目前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的态度。央行此举引来一片争议,很多知名学者为此指责央行不作为。
但在我看来,应对此次钱荒,央行做得非常好,既警示了风险,又在适当的时候缓和了市场情绪,使得银行表外业务过度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
对于造成此次钱荒的原因,目前通行的解释有三种:
一是季节因素,5月份,企业集中缴纳税收,财政存款上缴,银行集中补缴法定存款准备金。
二是新增外汇占款因素,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从前四个月的3774亿美元的平均水平大幅下降至669亿美元,导致基础货币供应大幅减少。
三是政策因素,从今年年初以来,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规范银行业务,其中外管局20号文件更是明确要求银行根据自身外汇贷存比情况补缴外汇头寸,资金需求约为2000亿元。
上述几个因素可以很好地解释流动性的紧张局面,但以往每年的5、6月份银行间也会出现钱荒的问题,为什么会在今年如此严重,以至于导致货币市场利率飙升,上海同业拆借利率更是突破了10%大关,最高达13.4%,在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为3%左右。
回顾钱荒整个过程,我认为人们存在三个认识不足。
第一,对外部流动性环境的变化认识不足。过去10多年里,巨额的外汇收入以及由此产生的外汇占款一直是中国国内流动性的重要来源。5月新增外汇占款相比之前4个月的骤降令商业银行措手不及,但实际上,外汇占款的长期下降早已形成趋势。FDI流入趋于放缓,热钱流入趋于放缓,未来外汇占款下降的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第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思路的变化认识不足。以往市场资金价格飙升时,央行通常会进行逆向对冲,而这次央行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放水,反而在6月18日和6月20日连续发行20亿元央票回笼流动性,整周仅投放280亿元。
这次央行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实际上,这和新政府上任以来对放松货币政策的谨慎态度完全吻合。2013年5月9日,央行在《201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近年来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波动性有所加大”,中央银行将“双向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并介绍了流动性管理工具。廉价资金时代已经过去,表外业务扩张不可持续,商业银行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三是对国家政策思路的变化认识不足。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挤掉经济增长水分。可见,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接受了潜在经济增长下台阶的现实,并试图改变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这种思路的转变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可能并不是特别在意短期的经济波动,不愿意在经济略有下滑的时候就匆忙出台刺激政策,不愿意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希望经济能够依靠自身的调整和恢复实现内生性增长。
新一届领导集体经济和货币政策思路已经日渐清晰。总体来看,其核心理念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奉行的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类似。中国的央行行长或许将实施一套紧缩政策,一是稳定货币信贷供给,避免对资产价格和物价造成不必要的扰动,二是加强金融监管。这次钱荒或许预示着,央行集权时代已经回来。(B.W.C.H.I.N.E.S.E.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