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于本周二连续第五次全面暂停了例行公开市场操作,“询而不发”的举动被业界视为维稳意图坚定。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月初存款准备金例行调整的时点已安然度过,但月中财税缴款仍会给流动性带来一定压力,建议各方谨慎应对。
公开市场延续“零操作”格局
央行8日仍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进行了三月期央票、7天及14天期逆回购和28天期正回购操作的需求询量。“之所以继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可能是管理层认为目前的资金利率水平较为合理,没有超出其调控目标。”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没有转向。如果后续7天回购利率落到3.3%以下,则央行可能会正回购或发行央票;如果在4.5%以上,央行可能会放水。目前的水平应该是合适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没有套利空间。”
记者观察到,本周公开市场的到期资金量为零,若央行周四仍不进行任何操作,则本周将是既不注资也不抽水的局面,可见央行的紧平衡战略并未改变。
中债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收盘,银行间回购利率继续下探。其中隔夜、7天、14天回购利率分别行至3.248%、3.669%、3.683%的位置。“虽然此轮流动性冲击已基本过去,但资金面宽松仍远未到来。前期市场的资金成本上升将部分限制后续资金成本下降的幅度,加上央行对于泡沫的挤压和套利空间的限制等,预计资金价格很难回到年初的水平。”一位商行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尽管11日和18日财政部将分别进行500亿元的国库现金定存招投标,但这相对于近期的财政缴款以及五大行分红而言,依然显得有些不足。”
无疑,央票发行的继续暂停,并非意味着管理层对于流动性总量调控中性偏紧的政策立场发生转变。未来央行在密切观察国内流动性和基本面状况的同时,必然将继续发挥公开市场作为流动性稳定器的作用。
短期内货币政策“难紧”“难松”
再就宏观面而言,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创下4个月来的新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从2012年3月至今,已经连续16个月为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6月份的物价指数总体上还是反映了当前钱荒和钱多并存的格局。一方面,通胀预期导致人力成本和城市土地价格上升,进而家庭设备用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扬;另一方面,实业投资低迷压制了大宗商品价格,导致PPI继续下降”。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在物价两极分化的大背景下,目前货币政策“难松”亦“难紧”。
海通证券(行情,问诊)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表示,“CPI虽有反弹,但PPI持续下跌,从两者加权看整体通缩压力仍在,个人判断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难松难紧”。
陈龙表示,在CPI超出预期和PPI逊于预期的情况下,相信央行操作会更加谨慎。
陈龙判断,“7月中旬资金利率应该没有向上的空间,11日和18日各500亿元的国库现金定存招投标,以及16日的1600亿元央票到期,对于稳定市场流动性应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7月底,随着月末因素和海外市场的明朗,资金面重新回归偏紧格局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资金面隐忧犹存
“目前央行虽然表示会对审慎的金融机构必要时提供流动性支持,但放松的力度不会如去年逆回购那般连续大规模操作,在美元走强的情况下,同业业务对流动性的牵制作用越来越大。”来自南京银行(行情,问诊)的研究观点指出,“我们认为后期央行对于存量资产的结构清查还会持续,对资金面的判断亦不应过于乐观。”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一线交易员坦言,管理层关于“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表态,并不意味着将放弃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
考虑到外汇占款新增规模下降、准备金补缴等长期因素,在货币政策延续中性偏紧基调的环境下,预计下半年资金面也难以完全“放松”,且关键时点的流动性还会面临一定压力。
根据券商的测算,下半年金融机构超储率将在1.3%~1.5%附近波动,整体上略低于上半年的水平。
从具体政策来看,由于公开市场工具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则准备金等工具的使用概率不大,央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采用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调控货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