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MarketWatch驻扎香港专栏作家斯蒂芬(Craig Stephen)认为,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绝非个案,伴随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中国企业收购外国食品和零售品牌的脚步必将加速。
以下即斯蒂芬的评论文章全文:
来到香港国际机场的旅客,当听到一条出人意料的声明之后十有八九要大吃一惊——如果他们离港时携带了超过两罐婴儿奶粉,就会被视为违反了法律。
一旦越过红线,最高就将被处以两年的监禁或者是6万4480港元的罚款。
在香港这样一个购物天堂当中,看上去,婴儿奶粉已经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不过实际上,这种生活必需品之所以要限量供应,主要是针对大陆的游客,担心他们的大批量购买会导致本港的库存短缺。
这种极端情况正是中国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危机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国超过十亿的人口都对安全食品有着迫切的需求,这显然会推动全球范围内从外国品牌食品到软商品等一系列价格的上涨。
中国人对国内婴儿奶粉信心的丧失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有六位婴儿死去,超过30万婴儿因为食用了三氯氰胺奶粉而遭到肾结石的折磨。更要命的是,当局为了避免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媒体上出现负面的声音而匆匆了事,更埋下了怀疑和猜测的种子,造成了持续性的损害。
五年时间过去,中国面临着系统性的食品与环境危机,这一事实已经愈来愈瞒不住了。在今年一系列甚至更为可怕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中国制造”的标签在国人眼中已经成为了死亡恐惧的代名词。
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H7N9禽流感的流行,大量老鼠肉被当作羊肉流入餐饮领域,以及成千上万的死猪漂浮在上海黄浦江水面……正是因为如此,在上周,当人们发现,广东省内大约半数的大米产品当中都含有镉,这样的消息甚至失去了登上头版头条的资格。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食物链的信心已经崩溃了。
作为这一切的结果之一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在想方设法避开有毒食物。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渐趋迟缓的大背景之下,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投资的主题。
回望过去十年,我们可以说,中国首先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外包工厂,之后又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这就是中国庞大的,投资导向性繁荣的本质。
或许应该说,一味将发展和增长放在首位,迟早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污染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以至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大家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几乎没有任何人相信中国大陆政府能够迅速解决问题。中国国家引导经济发展的模式本身,其实就意味着,任何的监管首先就必须通过地方政府这一关,后者在那些造成污染的企业身上有着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普通公民的反应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他们拼命尽可能地寻找任何安全的外国食品。曾经,中国最主要的需求是填饱他们制造业的胃口,而现在却变成了填饱中国人本身的胃口。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投资与消费——后者目前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消费所占的比例预计将逐步提高。中国家庭显然会愿意更多开支,投入最基本的需求,即吃到安全的食品。
中国需求的这一结构性的变化,看上去对外国食品和零售品牌显然是一个好消息。
比如说,今年早些时候,英国食品零售商乐购(TESO)在上海开设了一家新店面,开业横幅上就写着——乐购:你可以信赖的食品。
不过,外国品牌在中国经营,也必须面对一些额外的挑战。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最大的快餐连锁店,百胜(YUM)旗下肯德基[微博]就被曝光,指他们在本地购置的原料鸡存在滥用抗生素的问题。这问题随后又因为禽流感的爆发而进一步复杂化了。
当然,总体上说来,外国品牌食品的安全性还是受到了广泛信赖的。
可是,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中国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日益抵制却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显然,中国要过度依赖外国食品来喂饱本国的庞大人口,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更不必说,执政党必须意识到,如果他们允许对自己本国人民进行系统性毒害,这本身就是在埋下祸患。
上周,我们似乎是看到了一种面对这一切的机会主义的反应,后者大有开辟新天地的味道。
位于弗吉尼亚的史密斯菲尔德(SFD)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和生产商,他们接受了一家中国肉制品公司48亿美元的并购报价。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对于买家,中国的双汇而言,这交易让他们获得了大规模清洁食品生产的专业技术,以及一个可信的品牌。与此同时,史密斯菲尔德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成长机会,在新主人的帮助下进入巨大的中国市场。
这一举措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中国已经在循序渐进地收购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大宗商品来满足其工业需求,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现在伴随中国胃口的变化,他们下一步要干什么早已是昭然若揭——各位投资者准备好了没有?(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