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创富”不是梦:一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轨迹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乡土创富”不是梦:一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轨迹

加入日期:2013-6-4 20:43:12

  新华网成都6月4日电(记者周相吉)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西部农民工回乡创业,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着各种乡土创富故事。在四川省资阳市,一位长期在外务工的妇女回到家乡后,搞起了针织企业,其产品也开始出口欧美、南非等地。伴随迷惑心酸、成功喜悦,她正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创富梦想。

  返乡寻梦

  6月2日,记者见到这位在资阳家喻户晓的人物陈艳时,她刚从湖北、成都等地考察回来。“准备搞一个服装城,把产业扩充出去。”外表瘦弱但又不失精干的陈艳告诉记者。

  资阳雁江区海燕针织厂厂长陈艳是从沿海返乡的寻梦人,从1992年开始,她在广东东莞的针织厂打工。2003年,陈艳回到四川,发现成都作为西南最大的针织品批发市场,其产品来源于广东和浙江,但从事针织生产的人员却以四川人居多。“我为什么不在资阳开厂,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经济,也可以让返乡同事在我厂里就业。”陈艳说,“资阳的留守儿童大约上万,如果大家就在自己家门口上班,照顾好家庭和孩子,一举多得。”

  2007年8月,陈艳在资阳一个酒厂的库房里成立海燕针织厂,准备等到针织设备运回来就大干一场。然而,令陈艳意想不到的时,运回的设备损坏殆尽,根本不能使用。“那个时候心都碎了,不得不与运输公司打官司,结果是我赢了官司输了钱。”陈艳说,但决定了创业,就不能因此泄气。随后,陈艳依靠十几个工人、二十余台机器开始生产针织毛衣。由于陈艳采取的是订单式生产,资金回笼比较迅速,业务也越做越大。当年,陈艳的企业产值就达到280多万元。

  “陈艳看似普通,但却真的很了不起。”随陈艳一起从东莞回到海燕针织厂就业的妇女刘春兰说,“她认准了的事情,从来不会放弃,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

  一波三折

  随着陈艳针织厂在当地名气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返乡妇女开始在该厂里就业,酒厂的库房也满足不了企业生产需要。2008年,针织厂搬进了资阳雁江区的一家面厂仓库,2009年,针织厂又不得不面临再一次的搬迁。同时,陈艳看到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就把规模进一步扩大,收购两家小厂,新增400多台机器,并把企业向乡镇延伸。然而,就是这个决定,差点让陈艳的企业走向末路。

  “开始创业时,我已经把我哥哥、姐姐的房子都拿去抵押了,2009年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任何抵押物了。”陈艳说,她当时给资阳市主要领导写了封信,“我是哭着把它写完的,不仅关系到我创业,也关系到上百名员工啊。”让陈艳欣慰的是,在她写完信的第二天,资阳市的当地银行就给她送来了10万元的贷款。“感觉又一次站起来了!”陈艳说,当时,资阳市雁江区工会、妇联等领导都来了,雁江区工会还给了陈艳第一笔资助创业经费。

  除了工会、妇联等帮助外,雁江区就业局对针织厂的支持,也让陈艳感受到温暖。“就业局通过招工、培训人才等方式,给了我们厂很大的帮助。“陈艳说,在企业扩大生产时,面临招工问题,就业局通过广告、招聘等方式让更多的返乡妇女知道了海燕针织厂。

  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陈艳的创业之路,一点不为过。2011年,陈艳在雁江区购买了一块工业用地,准备再次扩大生产。然而,买地之后,修建厂房、购买设备又一次面临资金缺口。“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情况反映给资阳市委书记李佳。”陈艳说,没想到的是,资阳市的担保公司很快为针织厂提供了担保,“我们也顺利的得到100万元的贷款。”

  前景光明

  如今,陈艳的企业从10来个员工发展到200多名员工,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200万元,产品开始出口欧美、南非等地。“我们根据大客户或者个人的设计需要进行生产,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应该可以再挖掘。”陈艳说。

  从2013年开始,陈艳准备把产业直接延伸到大城市,用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方式开服装城。“虽然这个行业属于低附加值,但通过延伸,前景一定很光明。”陈艳说。

  “做自己熟悉的行业,不盲目选项目。”陈艳在总结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成败时说,“不轻易放弃的信念最重要,出现困难要多与当地政府沟通。”

  事实上,以陈艳为代表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在中国西部地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已经专门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以四川资阳市为例,资阳市就业局在2012年共培训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6000多人,资阳市妇联提供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5.6亿元,帮助7826名妇女实现创业。2012年,资阳市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4690人,创办企业978个,实现产值5.61亿元。在2013年第一季度,该市又新增创业人数达1476人。

  作者:周相吉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