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9日,一直从事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空降”福建,接替转任天津市委书记的孙春兰,担任福建省委书记一职,履新至今已近半年。
尽管不算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甚至排在中部的两湖之后,但由于其特殊的对台交流地位,福建一直都是外界所关注的焦点。
存量、增量并举
客观地说,作为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山区最多、平原最少的省份,原本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福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其人均GDP在全国排名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名上升到现在的全国第九,殊为不易。
但如果和同为沿海的广东、江浙相比,福建的差距又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产业结构方面,福建经济最为外界所熟悉的仍是泉州的纺织、鞋帽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不仅占比不高,而且缺乏代表性的企业,相反一些著名的企业如夏新手机、实达电脑等,或因经营不善,或因内耗等各种因素先后陨落。
这样“过轻”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固然一切都好,但一旦国际市场下行、经济形势走低,产业结构的短板立即凸显。以泉州晋江的服装鞋帽业为例,目前当地服装企业库存高企,不少著名品牌均掀起了“关店潮”,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泉州是福建经济总量第一大市,其辖下的晋江更是创造了著名的“晋江模式”,对福建来说,要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现有存量,晋江肯定是首站。今年4月10日,尤权与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在晋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听取当地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
尤权在会上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泉州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要靠创新驱动突破发展瓶颈的制约。
一方面是调整存量,另一方面则是优化增量,把更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项目引进来。今年4月以来,尤权和苏树林密集会见了台塑、中信、中银、宝钢、嘉里、中广核、富邦金、工银等央企、台企、侨资企业负责人,着力优化升级福建产业结构。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人才的不足是福建产业结构提升的一个明显短板。福建省内的高校少,“2006年之前,很多厦大毕业的博士都跑广东和长三角去了。由于人才的缺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就受到很大限制。有一段时间不少企业都想搬到人才和市场更好的地方去。”
丁长发说,近几年福建的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该省的产业结构正经历一个由轻到重的变化。
改革进入深水区
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两个省份之一,福建一方面具备了向外开放和爱拼敢赢的特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八山一水一田”的自然地理面貌所影响,福建又具有较为封闭的一面,缺乏开拓的视野。反映在经济上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很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长”,企业做不大的烦恼十分明显。不少企业曾经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起步很早,但后期却又未能抓住市场的机遇,令人扼腕叹息。
以福建唯一的轿车生产企业东南汽车为例,曾凭借“得利卡”与“富利卡”两款车型,风光无限。后来由于股权纷争等各种因素,在过去十年的汽车黄金发展期中,东南汽车却没有把握机遇,十年过去后仍原地踏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南汽车要想进一步发展,依靠自身积累已经适应不了形势变化,而必须通过对外开放整合。今年5月16日,在尤权、苏树林的见证下,重组尘埃落定,东风汽车(行情,资金,股吧,问诊)以增资方式受让福建省国资委持有的福汽部分股权,同时以组建投资公司的形式控股东南汽车。
今年3月,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福建的发展思路时,尤权提出要更加注重用改革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他指出,福建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的观念大大转变。时至今日,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并且涉及到一些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要在中央的总体部署之下,“地方应当大胆试、大胆闯,有敢为人先的精神。”
闽台产业深度融合
作为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在开始开放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时候,基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台资大量涌入福建。但在第一波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过后,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台商对福建沿海地区的投资步伐就明显放缓,技术含量较高的第二波投资潮主要在江苏和广东等地,台商对福建的投资占全部大陆投资的份额因此锐减。
这一局面很大程度上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两岸关系比较紧张、两岸迟迟未三通有关,但与福建自身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许关联更大。由于改革开放前原有的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再加上传统的重商轻教等思想因素的影响,福建发展突出的产业仍主要集中在服装鞋帽等传统产业,产业结构的短板十分明显,因此台湾第二波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转移和福建就无法实现完全对接。
“这与计划经济时代福建的沉淀不够有关。”丁长发说,由于是海防前线,福建的高校一直都很少,国家在福建布局的大型项目也少得可怜,几十年沉淀下来的东西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今年5月,尤权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台湾前100家大企业已有60多家在闽投资设厂,形成电子、石化、汽车等千亿产业集群。但总体来看,目前在闽台资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为主,企业及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为有限。
因此,只有加快补足自身短板,与台湾实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才有可能提升福建乃至整个台海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尤权认为,当前台湾正在启动“黄金十年”和“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而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经过几年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闽台两地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上有相当的互补性和合作优势,决定了双方合理配置资源、进行有效分工、实现互利共赢的必要和可能。
“通过加强经贸合作,使海峡西岸和东岸的优势得到有效整合、最大发挥,实现互利共赢、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新的具有强大内在动力的新增长极,这将大大提升闽台两地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乃至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尤权在文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