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切忌将银行业喜剧演变成悲剧_黑马点睛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黑马点睛 >> 文章正文

杨国英:切忌将银行业喜剧演变成悲剧

加入日期:2013-6-29 11:26:31

  杨国英

  近一周内,我国银行业的系统风险,堪称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即便如此,亦在央行的忍而不发之下悄然自解——截至6月28日,银行间同业拆放隔夜利率已回落至4.941%,比6月20日的13.444%,已大幅回落,接近正常水平。

  这极像一场喜剧,如同被宠坏的小孩嚎啕大哭索要礼物,见家长不理会,瞬间又恢复常态。这个被宠坏的小孩就是商业银行,“货币政策转宽松”是其索要的礼物,家长就是央行,抑或就是决策层。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过度溺爱是小孩成长的毒品,会形成以哭闹相要挟的情绪反应。同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来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亦是商业银行的毒品,会令其更加无视金融风险控制。很不幸,这么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是个会哭闹的小孩,央行(抑或决策层)一直是个不谙素质教育的家长,只要小孩哭闹,家长基本都会满足其要求,哪怕有些要求是不合常理的。

  虽然,在2000年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尤其是2005年后主要商业银行陆续上市之后,我国银行业形式上已经完成了“成人礼”,但事实上,无论是央行还是2003年成立后的银监会,其对商业银行仍似孩子般的溺爱,并没有完全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持续给予商业银行“利差垄断”保护,即使在去年差别化利率政策出台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的“利差垄断”仍然没有彻底打破;其二,对商业银行“形紧实松”式的监管,回顾近3年来,银监会对银信合作的抑制、对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收缩、对高息违规吸储的打击,可谓一直没有停止,但实质效果却乏善可陈。

  过度的溺爱,不仅弱化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造成当下银行业逾80%收益仍依赖于利差收入,还间接推高了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银行业掠夺了我国实体经济近40%的财富增值,更导致了我国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近10年整体上涨了300%以上。

  金融市场的喜剧,往往折射出制度性的悲剧。监管层乃至决策层对商业银行的过度溺爱,其深层次存在“养儿防老”的惯性思维——从“养儿”的角度看,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早已完成,但事实上不仅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包括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内,至今仍以国资完全控股为主,这就造成只要商业银行一有风险迹象,监管层和决策层(包括地方政府)就不会不救、亦不能不救;从“防老”的角度看,以国资完全控股为主的银行业结构,必然会绝对呼应政府的政策意图,故而只要经济一有衰退迹象,各级政府即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瞬间开闸放水,并附带较为明确的信贷投放指令,而这个过程,商业银业的风控要求往往如一纸空文。

  近期发生的商业银行喜剧,切不可再次重演,否则总有一天会变成活生生的悲剧,发生兑换危机亦不是没有可能。而要让这种悲剧不轻易发生,当下则有必要针对银行业启动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一是要减少国资之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控股比例,除五大行外,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均应大幅降低民资进入的门槛,从而减轻政府的“养儿”负担,并将其完全推向市场参与竞争;二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而扭转我国商业银行对利差垄断的依赖,以期倒逼其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并形成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紧盯通胀的核心目标,而不是此前以经济增速作为货币政策的事实考量,从而彻底改变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转宽松的惯性认知。

  此次事件也标志着我国央行真实职能的转变,由此前过于迁就经济增长压力,变为当下坚决以通胀为核心指标,且在6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当然,与理想状态的央行相比,我国央行还需要更为透明化、更具独立性的决策机制,还需要与银监会协同配合落实针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机制,此外,针对我国国情,如此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麦克米伦缺口”难题,监管层和决策层亦应尽快拿出更具操作性的系统方案。

  (作者为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