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9日电(记者刘诗平)银行间市场的剧烈波动已渐渐平复,市场担忧情绪也慢慢缓解。诚如央行所说,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是适度的、银行也没有出现支付问题。但是,本轮“钱荒”对银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首先,敲响了风险警钟。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复杂性和危害性,在本轮“钱荒”中展露无遗:随着部分银行流动性管理承受巨大压力,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的空气迅速扩散,继而“中国银行资金违约”等传言四起,接着工商银行因计算机系统升级一度无法正常办理业务、一些人随即将其与“钱荒”相连。于是,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信用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多点爆发、相互传染。
有银行家说,如果不是银行流动性总体充足,存贷比尚不算高,准备金也充分,银行体系足够稳健,这种不同类型的风险袭来,足可酿成一场金融风暴。
显而易见,当前银行表内与表外业务之间,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关联度上升,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增强。与此同时,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有可能多点爆发和转换,风险的复杂性和危害性明显提高。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态变化多端,风险识别和管理难度增大,银行必须把防范风险视作生命线,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敲响了经营管理警钟。本轮“钱荒”的出现,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反映了银行没能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问题多多。近年来,存款市场出现重大变化,银行各类融资性表外业务迅猛发展,不少业务依靠短期资金滚动对接长期投资,期限错配矛盾凸显。
诚如一位大型银行董事长所说:本轮“钱荒”警示各商业银行,必须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改变、调整资产负债表,在流动性和安全性、效益性之间合理匹配,不能光想赚钱把自己绷得很紧,拆东墙补西墙,钱是赚到了,但风险也产生了。
与此同时,银行必须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近年来,银行业资产急速膨胀。截至今年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39万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99万亿元和67万亿元。以信贷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银行发展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存贷款规模增长维持利润增加。从长远看,银行业通过高资本消耗支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银行必须强化资本约束,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转变。
转型时不我待。本轮“钱荒”暴露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呼唤银行加快推进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的改革转型,适应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推进的步伐,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同时,必须深化金融改革,不再纵容银行业“野蛮”的扩张模式。
再次,敲响了银行发展方向的警钟。银行应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调整发展方式,推动战略转型,而转型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主要的融资来源,银行业必须把发展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上,将巨额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优化配置金融资源,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应该看到,实体经济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也会放大金融体系自身的脆弱性。靠货币信贷的过度扩张换得的经济增长,必然加剧资金空转、偏离实体经济。银行业必须加快发展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多样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必须通过金融改革促进整体经济转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轮“钱荒”只是我国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中的小小阵痛,并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大局。但是,它对银行业须全面防控和管理风险,加快推进自身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的改革转型以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作者:刘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