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股市低迷和买方机构下调佣金费率的双重打击下,券商卖方研究的生态进一步恶化。
虽然券商研究所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但一些痼疾长期存在——研究内容同质化、人力成本高企、产能过剩,随着二级市场的风雨飘摇,基金总佣金量下降,使竞争进入白热化,卖方研究原有的经营模式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众所周知,这些年券商研究所最主要收入来自公募基金分仓。但是,“蛋糕”已经越来越薄。面对严峻考验,券商研究所亟需开拓新的疆土,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记者认为,除了公募基金外,卖方研究所还可挖掘保险公司、券商资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阳光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同时,在研究范围方面,券商研究所还可以围绕衍生品市场和理财产品市场,做产品设计、研发,再推送给市场,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事实上,卖方研究不仅可以针对机构投资者,同时也可以通过转型,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为其制定专属的调研、报告、路演等服务套餐。以使得卖方研究业务向“高度化、机构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收入与利润上升,从而降低公募基金分仓收入的占比,寻找到新的蓝海市场。
卖方研究想要寻找新的蓝海市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为机构投资者或高净值个人投资者提供货真价实的研究报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卖方研究报告虽有量的飞跃,但质的提高却有限,部分研究报告水平甚至出现倒退。不少卖方研究报告不仅没有办法满足投资者需求,更无法应对其他券商研究所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
无奈之下,有些卖方研究只能提供“竞骚弄巧”的非研究服务以弥补研究能力的缺陷,导致基金佣金的单位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得券商研究原有的严谨形象受损。
这一局面能否尽快改变,取决于券商研究所的自律和机构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如果券商研究所行为短期化,如果机构投资者更注重非研究服务,那就很难指望券商研究水平有明显提高。所以卖方研究应该回归本源,增强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人才的匮乏也是当前券商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国外大型投行的卖方分析师大多拥有多年的行业从业经历。但在国内,许多数研究员不仅在研究领域的从业经验欠缺,同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和逻辑。更重要的是,年轻的研究员常常会受买方或上市公司的摆布,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而缺乏产业专家、行业顶尖研究人才参与的卖方研究报告很难获得投资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