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流动性紧张,变换了一种全新方式来体现——为了换取可用资金,各大机构开始拼命甩卖现券,不计成本不计数量,只求卖出!
实际上,市场资金面自今年5月末开始趋紧以来,昨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绪释放日”。银行间市场一只剩余期限0.6年的超AAA评级债券,收益率由此前的3.9%猛升至5.3%被出手。据分析,持有此类债券的机构非大型银行莫属。而在交易所市场,流动性更佳的可转债、城投债等均出现巨幅下挫,抛盘者为了跑路,不计代价!
与2011年8、9月间那波因信用风险引发的暴跌不同,具有100%国家信用的优质品种国债,此次也降低身段加入了下跌队伍。
各大机构惊人的一致行动,表明它们对政策的领悟已形成共识。
政策的轨迹与逻辑
仔细梳理最近1年的政策变动和衔接,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央高层认为经济要转型,资金必须投向实体企业,房地产和城投平台的融资必须被遏制。要通过真实的经济状况去映射货币增量,存量货币必须被充分挖掘。
在这样的预期导引之下,各大机构认为再仰仗央行的主动投放是不现实的,必须自力更生。有理财产品到期,有贷款要投放,没钱怎么办?把所有可以卖得掉的债券都卖掉。
这一结论,隐含在每一次政策及监管动作的背后。
今年3月,银监会8号文掀开了监管风暴的第一步。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严控理财产品中非标准债权的比例,这相当于压缩了信托及委托贷款的规模,也就是截断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之路。
随后的4、5月间,债券市场针对丙类户的稽查风暴袭来,基金、券商有关人员遭到调查。又几乎是同一时间,国家及各省市发改委开始了对企业债发行的自查及全程监管。作为“反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城投债发行,近几个月来几乎是颗粒无收。
接下来,以日经指数、韩国综合指数、新加坡海峡指数等为代表的亚太股市出现暴跌,并陆续传出资金流出新兴市场的消息。
4月中旬开始至今,泰铢对美元暴跌不止。5月初,马来西亚林吉特跟随泰铢步伐,其他东南亚国家货币对美元也连续下挫。
这一区间,唯独人民币对美元处于升值通道。对此,金元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王晶指出,在欧元升值与东南亚货币贬值的情势下,人民币持续逆势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减弱,收汇的减少必然导致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降低。王晶认为,国家不鼓励没有竞争力的出口加工贸易,认为经济转型必须让资金和产业政策向附加值高的行业和企业倾斜。
“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轨迹。”他强调。
5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20号文加强对外汇流入管理,虚假贸易及套汇资金锐减。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骤降至669亿,与季末临近相重叠,进一步收紧市场资金面。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证券时报记者,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大幅攀高,或许透露了某些政策意图。广义货币供应量相对年初太高,必须让货币供给回归中性,并防止企业与地方政府负债快速上升,控制融资风险。鲁政委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与中央政策的合意性。
谁为“错杀”埋单?
跨半年因素是导火索,各种因素叠加,令资金面紧张演变为史无前例的疯狂。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谁在为其埋单?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资金紧张表现为Shibor的持续攀高,利率市场化预期作用下,商业银行生息基础恶化,进而影响对企业的放贷意愿。谭雅玲表示,短期内需要资金的企业将会受到这一轮资金面紧张的牵连,获取融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华南某券商资管匿名人士表示,央行淡然旁观,助长了资金强势者的“趁火打劫”。流动性紧张氛围在媒体渲染下不断被放大,又在推动资金的结构性不均衡和紧张情绪蔓延。
多数受访人士认为,这不啻是一次金融灾难的演习,但背后却有许多无辜的机构为此而埋单。
昨日,以可转债、城投债等为主的交易所债券遭遇抛售狂潮,川投转债昨日暴跌7.21%至118.03元,紧随其后的国投、民生、国电等转债品种跌幅均在4%以上。此外,06鄂能源、12阿信诚等地方城投债,也出现了上市交易以来罕见的重挫。
这一幕与2011年9月极为类似。价格的整体下行使全部投资者遭受损失,却与监管部门所期望的“去非标”及“去杠杆”目标南辕北辙。
鲁政委表示,这一波强烈的流动性趋紧事态,如果恰巧与其他突发事件结合,则很可能引发全局性的金融风险和动荡,这就是资金利率持续高企所隐含的风险因素。同时,为了筹措资金,机构会把能卖的都卖了,什么都不买,贷款也不放,这就会影响到实体经济。
按照监管部门的政策逻辑,一旦资金大潮退去,谁没穿底裤将一目了然。但是,穿了底裤的人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这也包括A股市场。
这轮资金紧张以来,从5月30日至今,上证综指由2318点连续跌至昨日收盘的2084点,跌幅达到10.09%。
分析人士称,中国银行间货币及债券市场本来就极为不透明,再加上舆论氛围的渲染,不明就里的其他市场投资者完全不清楚真相如何,无奈之下只有以收益受损告终。
王晶表示,资金紧张造成市场动荡,但背后的目的或在于“挤出”房地产及城投平台的不合理融资,让资金到可用之处。他指出,中央的政策意图,极有可能是通过真实的经济状况去映射货币增量,同时存量货币也必须被充分挖掘。退后一步去想,这就是央行淡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