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http://img.jrjimg.cn/2013/06/20130619174148147.jpg)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
『本期导读』如果说农村是梦想的沃土,那么金融正是其源头活水。新中国的农村金融事业已走过了6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农村金融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总量显著增加,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推进,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幅度提升。但毋庸讳言的是,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如何?小额信贷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如何平衡?农信社及省联社改革应何去何从?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带来何等机遇?本期《中国梦,金融梦——展望中国金融新十年》专访特邀被誉为“中国小额信贷之父”的杜晓山先生为我们解读他心中的“金融梦”与农村金融发展。
(本节配音)2003年,国家启动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农村金融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我国已经有村镇银行900多家,小贷公司650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8000多家,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形成,农村金融的服务组织体系更加多样化。
金融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目前到达什么阶段?有哪些新的改变?
杜晓山:如果要我做一个基本的判断,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就,尤其从2003年以来变化是比较大的,应该讲在与我描述的方向上已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是从正面的角度来看。
但是我们发现农村金融到目前为止在整个金融体系里面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个现状并没有改变,这是一个总体的判断。具体表现主要就是金融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的覆盖面、供给规模以及深度都有很大差距,农村金融适度竞争的局面还没有形成。另外,我们还发现整个金融市场的不均衡性,现在最重要的是银行业市场,或者叫信贷市场,约占90%的份额,其次才是保险业和证券业以及其他的金融机构。目前担保、信托、期货都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其它的不平衡,例如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的不平衡;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衡。政策性金融少,而且覆盖不完整,合作性金融还被要求改制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恐将消失。从地域来看,东部农村地区的发达程度虽然不如城市,但已经靠近城市水平了,而中西部农村还差得太远,中西部本身城市的发展跟东部就有一定差距,农村的差距就更大了。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且实力不够强。所以这些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
但这几年上述差距也在慢慢改变,比如说保监会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制度来缓解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在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方面,监管机构对新机构设立的门槛也提出了新的思路。还有包括农行的回归、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等都是非常有利于农村金融的强化的,以及农村政策性、商业、合作性金融机构可能的均衡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