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型金融服务在国内出现,以消费金融供应商捷信为代表的企业为普通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只要消费者有固定收入,就能先消费后付款。但近期被卷入到利率畸高的争议当中。
央视报道称,大学生为给自己添置一部新手机,有时会通过捷信公司办理分期付款,因此首付300元钱就拿到了3000元的手机,剩下的2699元选择用贷款的形式支付。
在贷款合同中,他要连续12个月还款,每个月需要还款339元,这意味着他一共要还款4068元,比2699元的贷款本金多出1369元,利息和各种费用超过本金的50%以上。类似的例子在捷信的客户中非常普遍,甚至有部分客户认为捷信从事“高利贷”,有违商业伦理,因此拒绝还款。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民间借款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目前监管部门规定的一年期基准利率为6%,这也意味着,如果借贷年利率超过24%,那么超过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降低利率。
在现实中,捷信应该做到自己承诺的“在任何情况下面对所有客户做到高度清晰透明,保证对他们提供有关如何获得安全的和负责任借贷的全面信息”,如此一来才能减少债务纠纷。如果像媒体报道所披露的,捷信工作人员在给大学生办理分期付款的过程中,帮助借款人造假来获得贷款,那么未来债务纠纷将会越来越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
此外,大学生等人群作为消费者,自己在签合同的时候,也应看清楚相关合同条款,自己借了多少钱、需要还多少都得算一下,在自己收入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消费。不能为了提前享受新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将利息费用抛到脑后,直到发现手续费太高又不还款,甚至连本金都不还,如此无视契约精神将影响自己的信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前法律规定的高利贷界定范围,即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就是高利贷,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多年来中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货膨胀也很严重,而利率规定却一直都是4倍,这种状况不合理。
近年来,央行一直在努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希望给国内的金融机构松绑,并为金融体系引入更多竞争。
与传统的银行贷款不同,捷信消费金融面向中国城乡中低收入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不需要抵押和担保,消费者就可以通过金融服务购买自己心仪的消费产品。一定程度上说它是一种金融创新服务,有助于居民购买商品提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