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将告别“管价格 控节奏 切蛋糕” 肖氏新政寻信心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IPO将告别“管价格 控节奏 切蛋糕” 肖氏新政寻信心

加入日期:2013-6-17 8:50:31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IPO在审企业 变更为677家
  6月以来IPO申报新增11家公司
  IPO将告别管价格控节奏切蛋糕 形成市场化多方博弈
  IPO变局:五年四轮改革步履蹒跚 肖氏新政向市场寻信心
  IPO重启真来了?
  以史为鉴 IPO重启难改A股中长期向上趋势

  IPO在审企业 变更为677家
  记者何川报道: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3日,沪深两市共有IPO在审企业为677家,其中创业板为233家;IPO终止审查企业为269家,其中创业板为134家。
  从审查情况来看,在677家IPO在审企业中,已通过发审会的有85家,其中创业板有43家;已预披露的有41家;处于反馈意见回复阶段的有342家;而处于初审中的有209家。据了解,6月份以来,两市共有41家企业被终止审查,其中创业板有16家。(.中.国.网)

 

  6月以来IPO申报新增11家公司
  进入6月以来,又有11家公司的首次新股发行(IPO)申请被证监会受理,其中创业板7家公司,沪深主板(含中小板)4家。截至6月13日,沪深主板(含中小板)和创业板拟IPO排队企业数为677家,其中沪市主板市场157家,深市中小板287家,创业板233家。
  沪市主板新增IPO申报公司为青岛鼎信通讯,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签字会计师来自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深市中小板申报公司为江苏可一文化产业集团、厦门吉宏包装科技、浙江东音泵业,分别由江海证券、华龙证券和齐鲁证券保荐。
  创业板新增7家申报公司中,由长江证券(000783)和华林证券保荐的各占2席。由长江证券保荐的是武汉智迅创源科技和海波重型工程科技,前者从事新型给药技术及药物新剂型领域,后者主攻大型构件制造技术与装备。华林证券保荐的公司分别为深圳今天国际物流技术和四川艾普网络,从事的都是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其余3家申报公司是湘潭宏大真空技术、长沙景嘉微电子、深圳蓝海华腾技术,保荐机构分别为华创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和齐鲁证券,从事的行业分别是精密高效和成型设备,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工模具,以及工业自动化生产。(.证.券.时.报 .于.扬)

 

  IPO将告别管价格控节奏切蛋糕 形成市场化多方博弈
  编者按
  《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日前下发,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轮改革在发行体制市场化、法制化方面“跑步前进”,引发业内及投资者热议。
  今日起,本报推出“关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专栏,希望与读者朋友分享我们对于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视角与关注,并期待与您探讨、交流,共同将改革推向深入。
  《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日前公布。本轮改革在发行端的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了相当的步伐,包括通过审核程序即给批文、1年内自主确定发行时间、自主定价、引入自主配售机制等。在上述机制的作用下,我国IPO市场将告别“管价格、控节奏、切蛋糕”,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多方博弈格局。
  200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总体原则,逐步完善、分阶段推出的实施方式,以及优化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升股份配置机制有效性、重视中小投资者参与意愿、强化风险揭示等四大预期目标。
  “近两个阶段的发行体制改革并非仅仅针对当下市场状况的孤立改革,而是在2009年《指导意见》的总体规划下,通盘考虑的不同步骤,而这些步骤都指向了市场化这一核心内容。”参与本轮发行改革意见制定的资深专家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本轮改革在新股发行端的市场化上可谓“跑步前进”,在询定价、自主配售、发行窗口等方面彻底放开,给予市场自主空间的同时,将在客观上推动各类主体逐步形成博弈的格局。在特定时期曾存在于发行市场的“管价格、控节奏、切蛋糕”现象将成为过去。
  如,规定通过审核程序即发放批文,将可降低IPO上市企业的“稀缺性溢价”;延长发行批文有效期至1年,使发行人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及市场情况,选择投融双赢的最优发行时机;规定自主定价同时引入自主配售机制,将推动建立发行人、承销商及投资者之间的制衡和畅销博弈机制,提升定价合理性;调整网下网上配售及回拨比例,则在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专业性的基础上,对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意愿给予重视。
  而招股书实现受理即披露、披露即担责,要求公开定价方式、过程及结果,公开配售程序及结果,同时加大对发行人及中介机构的事后惩处力度等安排,又从机制上给予保障,以降低财务造假、利益输送的冲动。
  《意见》公布以后,也有市场人士提出,此次改革并未涉及企业IPO须经发审委审核、证监会核准这一环节,因此“市场化”并不彻底。
  对此,资深专家认为,以是否进行前端审核作为是否市场化的唯一判断标准并不科学,“成熟市场的‘注册制’发行体制,对发行人也有非常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企业IPO也须经过监管部门或交易所审看发行文件。”
  这位专家说,市场化、法制化是我国发行体制改革一直未变的目标,从过去以行政之手管理发行价格、控制发行节奏,过渡到目前将发行定价、发行节奏完全交由市场博弈决定,是从过去监管本位向市场本位的重大转变。然而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时期的市场,“尊重市情、尊重规律”也是市场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现行《证券法》明确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现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也规定,企业IPO须“由证监会相关职能部门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进行初审,并由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
  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无法仅靠一个规定的出台而一步到位,而是需要市场各方面因素配合。据了解,《意见》正式发布后,监管部门还将相应修改保荐办法,并推动修订IPO办法,最终通过法律修订推动后续的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上.证)

 

  IPO变局:五年四轮改革步履蹒跚 肖氏新政向市场寻信心
  中国资本市场再次步入改革轨道。在史上最严IPO核查结束和新一届发审委成立之后,证监会发布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至6月21日。这不仅宣告第四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正式起航,还意味着IPO重启已进入倒计时。
  市场的反应是剧烈的。在此项政策出台之前,上证指数曾经连续七个交易日下跌,并创两年来最大单周跌幅。端午节假期过后,市场继续以暴跌来回应IPO即将重启这一事实。有悲观者认为,一旦IPO开闸,市场信心将会遭受重创,上证指数1949点必破。
  A股市场为何视IPO为“洪水猛兽”?长期以来,新股发行价格虚高、超募严重,由此引发“炒新”风盛行;拟上市公司无视投资者的回报,为追求上市不惜粉饰包装甚至业绩造假,也使得IPO被贴上了“造假”、“圈钱”的标签。
  去年底,监管层为了清洗出那些不合规的、业绩下滑严重的问题企业,不惜启动史上最严格的IPO大核查。半年过去了,多达269家企业主动终止了审查,放弃发行新股。但证监会6月14日披露的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表显示,目前IPO在审企业仍有677家。换句话说,IPO大核查挤出了约四分之一的水分,但IPO“堰塞湖”仍存压力。
  在稳妥重启IPO方面,新一轮发行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
  在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上任三个月之际,证监会启动了尺度最大的一次市场改革。新股发行征求意见稿中,肖氏IPO新政向市场开出了几剂猛药:其中,IPO事后追究机制成为改革的亮点,如果发行人上市首年业绩下滑超过50%,相关保荐机构的所有IPO申请都可能遭到证监会冻结。而发行人招股说明书“受理即披露”,也将使社会公众和舆论有更充分的时间对拟上市企业进行研判、纠错。
  但市场对此并不完全买账。看空的声音认为,监管层此次的改革方案有着一年来很多监管经验的累积痕迹,一些改革只能称之为上一次改革的经验总结与细化之举。而自2009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启动了三轮的IPO改革。回顾延绵近五年的四轮IPO改革路径,第四轮改革或是最复杂的一次。征求意见仅仅是开始,重新树立市场信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股市融资指标而采取的改革或改良,那么这将很容易变成一种敷衍。既然要改革,监管者就应该严刑峻法,IPO也要宁缺毋滥。
  散户的话语权还是太弱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不是一句口号,却早已听得中小投资者“耳朵长茧子”。
  在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征求意见稿》中,看得人最暖心的一句话竟是:“研究改进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突出披露重点,使用浅白语言,提高披露信息的可读性,方便广大中小投资者阅读和监督。”
  不是吗?作为中国股民很是不容易。市场的“复杂”性已经练就了中小投资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本领。他们不但看美国道琼斯走势,还知道公司基本面、宏观经济走势,但这些还不能制胜,因为不知道哪天就踩着个业绩虚假地雷。
  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招股说明书,连保荐人都会时不时地弄出个乌龙事件来。使用浅白语言,方便中小投资者阅读真的很有必要。而且以后,保荐人要是再在招股书中出错,是要追究责任的,其保荐的其他项目将不再被受理。
  如果看得再仔细些,发行人和主承销商采用的网上发行配售方式,似乎也利好中小投资者。因为此前,新股网上发行是按申购量配号抽签,尽管有一定的申购上限,资金量大的账户中签的概率还是要高。如果采用按申购账户配号,之前靠资金优势中签的账户将不再具备优势,明显利于中小散户中签。
  不过,采用何种方式配售,不是散户说了算,权力依旧在发行人和券商手中。如果拟上市公司质量很好、市场很为抢手,券商和发行人会让散户“占便宜”吗?这一点很值得怀疑。
  而且,别以为个人投资者可以网下申购新股是中小投资者参与新股发行的进步。这一次改革,主承销商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他可以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如果中小投资者在网下只申购了那么几千股,或者上万股,咱们可能连配售的原则都没达到,还怎样奢望被选中?
  冷静地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依旧是发行人、券商、机构们博弈的产物。市场化改革、严格监管是大势所趋。在散户眼里,上市公司应该是一只只“会下金蛋的鸡”,而不是“永远吸不饱血的寄生体”。中小投资者希望中国证券市场是个有信誉、讲诚信的市场,上市公司如此,机构也是如此。一旦他们违规,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哪怕是押上所有的信誉和身家!(.北.京.晨.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