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6·13暴跌真相 徐一钉:跌破2130只是时间问题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还原6·13暴跌真相 徐一钉:跌破2130只是时间问题

加入日期:2013-6-15 10:43:1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还原6·13暴跌真相:违约事件引发资金踩踏
  IPO改革整体有利控制三高发行 措施得当慢牛行情可期
  水皮杂谈:打不死的小强站起来!
  桂浩明:IPO新规下已过会公司能否上市仍存障碍
  李大霄建议延长新股上市的锁定期
  徐一钉:有效跌破 2130点只是时间问题
  顾铭德:新股发行为什么不能市场化?
  李志林:新股改革方案的四大亮点和五大缺陷
  谢百三:中国股市是世界上表现最差的股市
  黄湘源:改革差毫厘 行情谬千里
  笔夫:全球致命的去杠杆式下跌
  叶檀:中产收入阶层在隐性通胀压力下走向贫困
  易宪容:热钱撤出将对中国有巨大冲击
  梅新育:电商征税势在必行 时机已到

  还原6·13暴跌真相:违约事件引发资金踩踏
  各种版本传言都力图说明热钱从中国流出,本周四A股市场暴跌被悲观者视为最有力的证据。然而,情况并非想像得那么糟。如果说陡然紧张的资金面成为本周四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本周五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强力反弹更能说明此前的暴跌像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这个“馒头”是一款意外违约的银行非标理财产品。
  融资账户“多杀多”
  6月6日,深圳一家咖啡厅内正在举行一场小型的投资人士聚会,与会者包括私募、公募及券商资管人士。刚刚经历了5月蜜糖般成长股行情后,这些投资人士彼此都在晒业绩、晾牛股。
  “我现在发新产品合适吗?信托公司的人说现在产品不好发。”一位正在筹备发行新产品的阳光私募李益(化名)向周边的人询问。今年前五个月,他管理的产品业绩已超过30%,但端午节前的市场让他充满疑虑与担忧。
  “弱经济、宽货币”是支撑红5月的重要基本面,与会者对大市的分歧在于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何时被打破。“流动性收紧意味着行情会进入调整阶段,大盘在今年四季度之前可能都难有气色。”一与会的公募人士称。
  市场在等待一根“压垮骆驼的稻草”。此前市场人士猜测,IPO重启时间点的提前,或者大幅低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可能触发市场下行的起始键。
  不幸的是,端午假期,IPO重启以及资金面收紧等诸多不利消息一拥而上。在预期股价出现暴跌的情况下,一些融资账户不得不大幅斩仓。“这是促使本周四出现大幅下跌的原因之一,毕竟对融资账户而言,对于股价短期跌幅过大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补交保证金,二是平仓止损。”上述私募人士说,这就会形成惨烈的“多杀多”局面。
  相对于本周四的暴跌,昨日盘面却再度令人意外,13日,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大幅下挫之后,创业板指率先反弹,并最终几近翻红。而14日,创业板指涨幅达到3.78%。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若IPO重启,最受伤害的应是创业板。
  目前有关热钱流出的迹象更像是监管层对跨境套利行为打压产生的蝴蝶效应。招商证券(600999)谢亚轩的研究团队认为,近期国内银行间资金面偏紧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QE退出预期导致全球流动性偏紧,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的“20号文”,也对跨境套利资金流入起到遏制作用。
  惨烈的暴跌,源头在于出现了最为担心的事——金融市场流动性超出想像地收紧。
  “馒头”引发血案
  从资金意外收紧的缘由看,“6·13”暴跌更像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据一位银行间交易员透露,端午节前有消息称,一家股份制银行非标理财产品出现违约情况,可能涉及数十亿元资金。非标理财产品的资产标的一般包括票据、信托收益权等。
  该交易员表示,正是上述事件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另两家股份制银行近千亿元同业拆借业务出现重大问题,由于头寸紧张,其中一家选择违约。这一事件的后果是,涉事三家银行都在公开市场大幅提高吸收资金的价格。
  尽管相关股份制银行出面澄清,但从实际情况看,坏消息已成倍放大。6月7日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1600亿元,但回购利率仍不断攀升,至6月8日隔夜利率的峰值为9.5810%,一度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本周四,SHIBOR利率短暂下挫后继续走高。SHIBOR是银行资金拆借成本的晴雨表,它的高企意味着银行间流动性紧张。
  资金面压力已经传导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持续走低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开始止跌反弹。银率网数据显示,上周(6月1日至6月8日)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连续上涨。尤其是一个月以内期限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上周大幅上涨39个BP至3.98%,重回年内最高水平。
  上述银行交易员透露,经有关部门从中斡旋,涉事银行同业拆借问题已化险为夷。“否则后果难以想像。”这位交易员说。这也意味着,引发市场暴跌的由头烟消云散。
  热钱流出实为假象
  然而,各种各样的传言都似乎要表明热钱正从中国流出。有媒体更是将“口岸兑换店”生意冷淡作为热钱流出的佐证。一时间,热钱流出“轰塌”A股的流言四起。
  此前5月20日高盛售空工行,一度被市场视为外资投行看空、卖空内地银行股的标志性事件。不过香港一位对冲基金人士表示,高盛减持并不意味着内银股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
  热钱流出的迹象似乎还不止于此。全球资金追踪机构——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的一周内,有超过40亿美元的资金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中撤出。
  但另一方面是,5月14家在港金融机构获得156亿元人民币RQFII额度正在筹备登场。
  目前有关热钱流出的迹象更像是监管层对跨境套利行为打压产生的蝴蝶效应。招商证券谢亚轩的研究团队认为,近期国内银行间资金面偏紧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QE退出预期导致全球流动性偏紧,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的“20号文”,也对跨境套利资金流入起到遏制作用。
  尽管跨境套利资金受到相当程度的打压,但尚难杜绝。一位专门做日元和人民币套利交易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由于日元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获益颇丰。
  对于热钱目前的流向,长期跟踪热钱的广东省社科院教授黎友焕更是断言,热钱撤出中国还为时尚早,不可信。
  破除资金收紧这一假象外,剩下的则是市场信心问题。“即使再次跌破2000点,那又能怎样?只会让市场出现更多价廉物美的标的。”上述筹备发行新产品的阳光私募说。(.中.国.证.券.报 .黄.莹.颖)


  IPO改革整体有利控制三高发行 措施得当慢牛行情可期
  IPO重启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有风吹草动往往都能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股征求意见》)出台以后,A股两个交易日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人担心IPO开闸对市场资金构成压力,有人认为该来的始终要来,压抑A股的利空几乎出尽。那么,在知名券商的分析师眼里,对此次IPO改革的影响又是如何看的呢?
  中信证券(600030)刘浩波:发行审核正朝市场化方向迈进《新股征求意见》有利于改善股市流动性中长期预期。发审制度改革方面,亮点在于放开新股发行节奏,发行人通过发审会并履行会后事项程序后,中国证监会即核准发行,新股发行时点由发行人自主选择。同时配合“申请材料涉嫌造假保荐机构将受重罚”、“强化新股发行的过程监管、行为监管和事后问责”等组合拳,强化信息披露与事后监管,显示出发行审核正在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广发证券(000776)陈果:延续2012发行体制改革从《新股征求意见》看,本次改革延续了2012年改革的思路,是在原有发行体制下局部的修正。我们认为,预期的市场化的措施得以实现,强化了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稳定股价的义务。
  本次改革进一步提高网下配售比例,征求意见稿提到“股本4亿以下,网下配售比例不低于60%;股本超过4亿,配售比例不低于70%。且网下配售40%应优先公募和社保基金。”进一步提高有定价权部分的股票供给,提高机构报价的严肃性和敏感性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会促使发行价格走低。
  另一方面,此次意见稿强化社会公众监督,增加了企业上市成本,提高公众投资者获取的信息质量,还强化对发行价格的风险警示,表明监管层控制过高发行价的意图。
  国金证券(600109)刘成:市场短期影响偏负面此次改革只在加强信息披露的质量,提高新股定价合理性,同时也会释放中期红利。IPO在审企业可以申请先行发行公司债,有助于缓解A股市场的扩容压力。对控股股东等相关责任主体的持股锁定期、减持做出约束等行为将缓解投资者对重要股东减持和股价破净的担忧,有助于上市公司股价的稳定,有利于A股市场的中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抑制新股高市盈率发行对A股整体估值影响不大,但对创业板以及主板、中小板中部分估值泡沫化的个股具有负面影响。短期来看,估值过高的创业板以及主板、中小板部分个股将经历去泡沫化的过程,而IPO重启不会改变市场的中期趋势,对创业板冲击较大。
  海通证券(600837)荀玉根:强化责任主体约束本次征求意见稿秉承了市场化、强调主体问责的方向,从定价到强化主体责任以及到后期的监管,均作了较大的改变。我们认为征求意见稿强化责任主体约束,整体利于二级市场投资者。
  此次意见稿体现了四方面特点。第一,定价、发行更为市场化,以信息披露取代行政规定;第二,增强主体问责,加强事后控制;第三,重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配售倾向公募和社保基金;第四,强化责任主体约束和职责,整体利于证券市场。
  预判未来的新股发行将会带来市场如下变化:首先是新股参与积极性将会提升,公募基金与社保基金参与度更高;其次是对发行抑价更强,发行首日涨幅有限制,可能出现发行后连续多日涨停的现象;第三是发行人、承销商责任加大,上市公司资质有望提升。
  平安证券励雅敏:自主配售将利于券商打造核心销售能力
  《新股征求意见》整体上着眼于合理定价及强化监管两个角度对新股发行进行规范,具体表现在:1、抑制破发;2、定价过程更为透明、风险提示更加充分;3、抑制炒新;4、新股发行监管趋严。
  引入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是亮点,这将提升券商培育机构客户能力。网下配售不再实行比例配售或者摇号配售,而由主承销商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自主配售,这一机制有利于促进合理定价,同时有利于增强主承销商与客户之间利益纽带关系。IPO在审企业可申请发行公司债得到正式确认,进一步扩大券商投行业务收入来源。中信、招商、海通和广发或将更大程度受益。
  招商证券(600999)洪锦屏:券商自主配售权是最大亮点意见稿最大的亮点在于券商自主配售权和发行人自主确定发行时间,同时批文有效期延长至12个月,在发行环节的市场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虽然距离我们期待的注册制还有距离,也并未提高门槛对当前的IPO堰塞湖提出有效的疏导意见,对减持和限售的规定显得生硬,但我们相信在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后,应能有所调整,同时资本市场的改革已经不可逆的展开。这不仅有利于投融资主体,而且将通过市场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选择方向,为金融机构注入活力,也将开启股市新一轮的慢牛行情。(.金.融.投.资.报)


  水皮杂谈:打不死的“小强”站起来!
   6月13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对水皮是如此,对中国的投资者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对水皮而言年年如此,对中国的投资者而言但愿年年没有如此,因为在这一天,沪深A股的暴跌让刚从端午节假期中归来的人们再一次品尝到了什么叫躺着也中枪的味道。
   是的,就是躺着也中枪!或者说刚刚从地上挣扎着爬起来的A股还没能够直起腰来,面门上就又被狠狠地揍上了一拳,挥拳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亲爱的管理层。
   怎么不是呢?这一天虽然亚太股市普遍暴跌,不少市场下跌幅度比之A股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日本东京股市日经指数狂泻6.7%左右,菲律宾大致不相上下,泰国指数大挫4%左右,即便如香港恒生指数也有2%的跌幅,台湾则和港股表现如影随形;但是,几乎所有这些亚太主要市场是在随道琼斯指数走出近年新高之后的调整,记住是调整,日经指数去年底是10395点,5月23日已经冲到15942.60点,涨幅达53.36%,和去年的低点8238点相比,涨幅近翻倍,现在从高点回落28%调整幅度不小,那毕竟是高位的调整,A股算什么?去年底收2269.13点,大跌之后才收2148点,头都快被塞进泥里面去了,怎么好意思和外围市场相提并论,还要不要脸?!
   是的,日经指数大涨是因为安倍经济学,货币太宽松,那么韩国呢?泰国呢?菲律宾呢?
   是的,美联储的QE到了退出的时候了,美元走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新兴市场会面临美元外流的危险,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亚太股市就如惊弓之鸟,但是美元不是已经从84的指数回落到80指数了吗?再说人民币不能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进出严格受限,来去根本没有自由,你又何必自作多情?亚太股市涨跟你毛关系没有,跌同样跟你毛关系没有!
   其实,A股之跌和亚太股市的表现没有关系,更何况我们早在端午节之前就已经未卜先知了6月13日的下跌,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也就在于跌幅大小的判断。换句话讲,跌是必然的,不跌是不正常的,大跌是必然的,跌不动是不正常的,我们不确定的是大盘从此一蹶不振呢还是从头来过,如果这一次打不倒,“小强”会不会从此能站起来,以后中枪也不必躺着!
   对了,不是别的原因,更不要拉不出屎怪马桶,就是IPO,就是节前证监会宣布改进IPO发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正是这个征求意见稿让大家谈股色变。
   为什么?
   如果你不清楚IPO为什么停的,自然也就会有为什么市场听说IPO重启就如此胆战心惊。坦率地讲,证监会推出的征求意见稿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或者说新意的表达还过于隐蔽,过于晦涩,以至于我们搞不清楚是换汤不换药还是挂羊头卖狗肉,控制人持股解禁之后两年内减持价不得低于发行价是什么意思?是在警告发行人定价太高无法减持变现,还是在刻意推高二级市场的价格方便减持?以现在创业板的疯狂反应看,后者应该更接近真实世界。
   谁也不反对IPO市场化,但是伪市场化恰是过去IPO祸国殃民的根源所在,IPO种种不堪,“三高”归一高就是定价高导致个股融资过度,而整体融资不足,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资源没有优化配置而是挥霍浪费,一个只需5亿融资的上市公司怎么可以让他轻易圈走50亿的资金?如果定价可以随心所欲,那么此前发审委对融资项目的审查和融资额的规范合理性何在?如果发审委的融资项目额度审查有理,那么凭什么在定价环节可以不受发审委审查的约束?你对自己有没有起码的尊重?对规则有没有起码的尊重?对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起码的尊重?你不能总是拿着自己的矛去攻自己的盾,还告诉我这是哲学,这是自由,这是市场。
   不能解决IPO定价高的任何方案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方案,市场永远走不出一发就乱、一乱就停、一停就死的恶性循环,或许,肖钢主席成竹在胸,只是没有明言而已。
   以目前过会的融资需求看,IPO一点都不足为奇,充其量不过1000亿融资额,一天的交易量而已,但是如果定价和需求脱节,那么对于资金的需求就会被放大十倍甚至数十倍,这才是市场的不能承受之重,证监会的责任就是控制好融资总量,对大盘如此,对个股亦如此,你尽到了这个责任,大盘就会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站起来。毕竟全球皆牛,惟A股独熊,本身是不正常的,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可忍受的。 (.华.夏.时.报)


  桂浩明:IPO新规下已过会公司能否上市仍存障碍
  中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根据最新公布的IPO排队企业情况表,截至上周末,已通过发审会的IPO在审企业共83家。计划在主板上市的有10家,在中小板上市的有30家,创业板上市的有43家。其中,募资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中邮速递、陕西煤业等。
  投行人士表示,按照新规发行的首批上市企业有望从这83家排队企业中诞生,但并非一次性给予83家企业核准文件,而是根据企业具体上市进程决定。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就此进行点评。
  桂浩明:投行的观点是按照证监会推出的新股发行改革方案的内容提出的。这个方案在征求意见,如果最终实施,只要过会,理论上办一个手续就能完成,可以实现上市。新的发行规则缩短了进程,由于这些公司在去年甚至前年就已经获得了核准文件,所以接下来如果规则实施,它们确实有可能马上就能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但是,这当中存在两个障碍,第一,它当时上市的市场环境和现在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比如陕煤集团,它在报材料时,煤炭价格跟现在完全不能比,这一年多来,它的效益估计会出现很大变化。这第一需要补材料,第二当时愿意认购的投资现在是否还愿意用这样的价格购买,它可能在询价或在吸引投资者方面需要做重新的工作,能否得到市场认同,恐怕还会有一定问题。所以,能够过会的,即便获得发行资格,它也未必一定能在市场上发行。
  第二,83家中,有些恐怕还是需要不断补材料,有些也有自查、核查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以前过会的,这次同样要求自查、抽查,所以要走完程序,恐怕也不那么简单。
  根据这样,我们推断,已经过会了的当然有条件比较早上市,但能否上市还有赖于它能否顺利完成自查、抽查等各个环节,能否拿出一个可靠的、让投资者相信的、具有建设基础的业绩,同时能得到认同。(.中.广.网)


  李大霄建议延长新股上市的锁定期
  中国证监会日前公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强化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等责任主体的诚信义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对上市企业大股东进行减持约束的措施是给大股东频繁减持套现“顽疾”下了一剂“猛药”。
  “对上市企业大股东大股东进行减持约束,是值得肯定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大股东在上市后疯狂减持套现是中小投资者所诟病的一大顽疾。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企业上市后,不专注于主营业务,而是通过减持,将创业板变为“创富板”。
  《征求意见稿》对控股股东和公司高管的减持行为进一步作了限定,要求他们在公开募集及上市文件中公开承诺:所持股票在锁定期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公司上市后6个月内如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发行价,或者上市后6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持有公司股票的锁定期限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
  李大霄指出,这些措施保证了股东在制定发行价格时不会过高,有针对性地对疯狂提高发行价格的行为进行制约。上述措施加大了对大股东的约束力,通过披露使得交易更加公开、透明。
  也有专家表示,对于大股东减持进行约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位减持的担忧,迫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同舟共济,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之后,大股东可以一抛了之,中小股东被套牢的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鲁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投资者的损失与大股东减持并无本质联系,即便有公司因造假而导致投资者资产缩水,可通过投资者保护基金进行赔偿,同时,加大对公司造假上市以及保荐机构的连带责任的惩罚力度。
  李大霄还指出,应延长新股上市的锁定期,如延长认购股票的时间或者通过集中上市的办法来约束上市条件,以有效缓解二级市场的压力。(.证.券.日.报)


  徐一钉:有效跌破 2130点只是时间问题
  民族证券 徐一钉
  尽管上证综指2130点-2140点有弱支撑,但有效跌破该区域只是时间问题,这轮中期调整的向下空间、持续时间,或超过多数投资者的预期。
  虽然我们认为“新一轮调整已开始”,但没想到2161点这么不堪一击,也没想到创业板指数这么抗跌,且反弹很强劲。创业板指数之所以抗跌,最主要的原因:1、这轮中小股票行情,主流或非主流机构介入太深。2、流动性差,一旦下跌趋势形成,很难顺利离场,机构只能被迫选择“坚持”。短期内,存量资金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中小板股票。但要注意的是:1、追捧中小股票的资金,不少做了融资放大杠杆,今后一旦资金链出了问题,补跌恐怕很难避免。2、一轮调整的尾段,必然有一轮强势股的补跌。
  近期,A股市场利淡消息不少。首先,继IMF之后,世界银行6月12日也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进行了大范围下调。下调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2%,此前1月份的预期为2.4%;下调2013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期至5.1%,此前为5.5%;下调2013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期至1.2%,此前预期为1.3%。其中,下调201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至-0.6%,此前预期为-0.1%;下调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7.7%,此前预期为8.4%。但上调了2013年日本和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至1.4%、2%。
  其次,最新国内经济数据不佳:1、5月新增贷款6674亿元,比上月减少5763亿元。2、5月中国进出口总值扣除汇率因素同比仅增0.4%。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0%,远低于上月的14.7%。进口同比下滑了0.3%,也远低于4月的16.8%。5月出现贸易顺差204亿美元。3、5月CPI同比增长2.1%,创下23个月新低。5月PPI同比下降2.9%,创8个月来新低,连续15个月同比负增长,且环比进一步下降0.6%,表明工业品供过于求的情形严重。4、5月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9%,同比上涨2.1%保持稳定。在外贸增速大幅回落时,5月CPI和PPI的“双降”,再度释放中国经济疲软的信号。5月份个人住户贷款增加占了超过一半,新增贷款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受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和监管层窗口指导影响。目前国内产能过剩、甚至严重过剩,而无论内需、还是外需都显不足。企业投资生产意愿不强,导致企业对资金需求不足。现阶段中国经济依旧处于弱复苏,从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和5月发电量同比增长4.1%,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弱。
  第三,海外热钱撤离新兴市场。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5日的一周内,有超过40亿美元的资金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中撤出。与此同时,从中国股票基金中撤出的资金量达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高,从香港股票基金撤出的资金则达到了近十年最高。海外热钱的回流在近期给新兴市场带来恐慌,6月11日,泰国股市暴跌4.97%,菲律宾股市暴跌4.64%,印尼股市暴跌3.9%。6月13日,日经指数下跌6.35%,泰国股市下 跌 4.01%,菲 律 宾 股 市 暴 跌6.75%。而端午节期间,美国、欧洲股市也出现大幅下跌。
  第四,对地方债务的担心加剧。审计署数据显示,36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12.94%。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靠举债出政绩、大肆借钱融资的做法较为普遍,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偿债压力和债务风险逐渐加大。而至于全国各级政府债务总规模是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公认的数字。审计署负责人曾表示,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透露,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第五,资金面紧张。5月新增外汇占款669亿元人民币,而当月中国贸易顺差204亿美元,可以推测热钱在流出中国,导致国内流动性突然紧张。本周五,上交所1日、7日回购利率最高曾上冲到18.53%、8.23%,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节后利率回落,透视出目前市场缺乏资金。一旦资金成本上升,7日回购利率稳定在4%以上,或对A股市场整体估值产生压制。此外,随着《近一步推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征求意见,恢复IPO发行日益临近,投资者担心恢复IPO后加剧资金面的紧张程度。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石油创上市以来新低8.03元,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它给其它蓝筹股打开了下跌空间。短期内,上证综指在 2130点-2140点有弱支撑,后市一旦失守2130点-2140点,则下跌空间将近一步打开。我们认为,大盘有效跌破2130点-2140点只是时间问题,这轮中期调整的向下空间、持续时间或超过目前多数投资者的预期。(.金.融.投.资.报)


  顾铭德:新股发行为什么不能市场化?
  金融观察家 顾铭德
  本次新股发行改革当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完善信息披露体制、抑制大股东高价减持、拓宽拟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等等。但是,市场对这种改革并不认可。不认可的最大之处也许是证监会及管理层最没有想到的地方:这次新股改革的核心思想,即坚持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原则,市场化定价机制。为什么广大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坚持市场化原则特别失望、特别反感呢?即使投资者对市场化某些改革措施完全认可,比如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等等,但是,把这些改革亮点放在市场化框架内,投资者反而感觉亮点不亮了。什么原因使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原则如此讨厌、如此害怕?投资者可以不在乎其它领域改革的市场化旗号,比如商品价格市场化,利率、汇率改革市场化等等,唯独对新股发行改革不愿市场化呢?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新股发行被迫停止,2009年夏季新股发行恢复,并打着市场化改革的旗号,其结果新股发行数量多,价格高,造假案例自然也多,2009年新股市场化改革结果造成沪深股市圈钱世界第一,但是二级市场熊霸全球。这次新股发行改革,尽管有不少亮点,但是为什么投资者信不过?关键问题是,新股发行仍然打的是“市场化”大旗。为什么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大旗在其它领域可行,在新股行方面不行呢?
  众所周知,中国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最大区别是,中国有数量众多的,符合上市条件的大、中小企业。按照“三公”原则,企业符合上市条件,就有资格申请上市融资。所以,中国想要上市融资又符合条件的企业,不是几百家,而是几千家甚至可以达到数万家。目前已经上报申请等待审批的拟上市企业表面上看是600余家,表面上看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申报材料的,但深入调查会发现,这些企业在申报证监会之前,在各个地方经历重重审批、过关,最后才获得申报证监会排队等发行的资格。这些企业取得排队资格本身就与其它没有资格排队的企业产生了不公平,市场化原则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按市场化原则发行股票,中国符合发行条件、可以申请上市的企业完全可以立即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特殊国情告诉投资者,中国在股票发行体制方面,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批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注册制。由于个人投资者数量全世界最多。市场化定发行价格根本行不通。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不是市场化原则,而是坚持中国特色的做法,该行政管制的就必须管制,这与改革方向并不矛盾。(.金.融.投.资.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