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桌面上展开这本新书时,范必俊朗的面孔不时在眼前晃动。我和他相识不长,友情不浅,皆因惺惺相惜。五年多来,眼看他白发起,眼看他发根稀,但其眼光日趋犀利。《中国能源政策研究》这本书正是范必多年来心血结晶的集成之作。
这本书从中国能源行业的改革发展,讲到国际间能源的竞争与合作,涉及化解煤电矛盾、核电安全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页岩气开发、节能减排等能源行业的多个方面。范必现任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亦为一位勤于笔耕的学者。两种身份合一,使本书与同类作品相比多有不同。书中大部分文章作为决策参考,在内刊发表。作者根据大量资料,籍此再做分析。书中大量政策建议的深度、力度为其他学术作品难及。
能源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但能源也是商品,可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坚持能源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范必的一贯思想。因为,能源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趋势,无论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体制转轨的国家,大都对能源领域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均有效促进了供给和提升了效率,但中国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并不如愿。
拖延国内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理由很多,作者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几种“宏论”。一是“特殊论”,强调煤炭、电力、油气是特殊商品,是市场方法失灵的特殊领域;二是“安全论”,声称改革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生产安全;三是“控制论”,指出这些领域是国民经济命脉,必须垄断经营等等。窃以为在某些阶段此类观点或有理,但在本质上却站不住脚。因为事实证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些领域完全实现市场化,国家并没有丧失控制权,政府从市场参与者转变为市场监管者、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正是加强政府的控制和影响力之举。
基于这一理念,在化解煤电矛盾的诸多讨论中,范必独树一帜地提出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的方案。包括取消煤炭、电力、运力的计划指标,建立全国电煤交易市场,逐步将电网、铁路网的网络运输业务与电力、运力的营销业务分开,逐步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煤、电、运的价格形成机制。目前,电煤并轨已经开始,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在酝酿之中。
世界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生产和消费集中度较高,决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完全依靠本国资源来满足发展需求,必须对能源资源进行全球配置,这就要求具有考量能源问题的国际视野。
作者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在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上,主要是着眼于立足国内,同时在国外获取石油资源。但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能源形势,如果由一个国家独自应对,其力量毕竟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有必要在能源安全上从个体安全走向集体安全。书中呼吁,现在国际社会普遍接受G20成为今后开展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有必要在G20框架下建立全球能源市场治理机制。
在范必身上有着深刻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从他对核电安全的关注可见一斑。中国本轮核电发展起步于2003年的杭州会议,当时他是会议文件组主要成员之一。此后10年间,他一直没有停止对核电政策的研究,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范围调研,其观点在业界有不小影响。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地震引发海啸,福岛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的严重事故。3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汇报并作出四项决定。作者供职的国务院研究室邀请有关部门、企业、学者召开专题座谈会。虽然会上意见纷纭,但凭借多年积累和深入分析,范必提出了与业界很多专家并不一致的观点。
他认为,福岛核事故证明,二代核电使用的能动型安全系统的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国采用能动安全系统的二代核电机组上得过多。对照先进的安全标准,所有在役核电机组和大部分在建、拟建的核电机组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他建议国家对核电项目进行严格清理,未开工的核电项目,条件允许的要坚决改用非能动安全机型AP1000。为了防止过多过快上马核电机组带来安全风险,建议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控制在6000万千瓦左右。
范必多次著文呼吁提高核电安全意识,采用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把核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他起草的关于尽快完善核安全监管立法、强化安全管理职能、保持技术先进性、做好基层质量保证和安全意识培养等建议,获得国务院领导同志肯定。这是作者为推进我国核电事业健康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节能减排是能源行业的重要任务,对此范必有很多思考。
他在国内首次提出电网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目前已在南方部分省份试点,引起了能源和环境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又如,现在一些部门为了控制排放总量,对新上高载能项目制定了严格的审批门槛。范必撰文指出,一般来说,重化工业项目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其能耗越经济、越有条件对排放进行处理。因此,我们不应限制大项目,相反应当鼓励发展,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现在国家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三个手段:指标控制、项目审批、价格补贴。范必认为,这些做法的绩效不够理想,甚至有时对节能减排形成了逆向调节。拿约束性指标的分解下达来说,各地大都向上级争取较多的能耗和排放指标,而不是主动减排;环评和节能评估报告的审批看似很严,实际上普遍存在“重前期审批、轻过程监管”;价格补贴的使用,与国际上普遍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做法相悖,形成了“企业污染、消费者付费”。
范必认为,当下应当重新审视既有的环境治理思路,减少审批和指标控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全过程监管上,更多地运用市场力量建立节能环保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范必曾多次和我提及一幅从太空看地球夜晚的图片,图上越白的地区说明灯光越亮,经济也越发达,越黑的地方灯光越暗,经济也越落后。他在自序中说,“是什么点亮了世界?是能源。如果人类不会使用能源,夜幕降临后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正是能源的广泛利用,使人类具备了文明进步的力量。”
国家经济工作的主要组织和领导者之一的曾培炎同志最近撰文指出:“我国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能源问题贯穿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以新的思路审视中国能源新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制度的变迁可以使生产要素迸发出新的活力。能源作为一个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严格管制的领域,急需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或许,释放改革“红利”才是中国能源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