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伟
日本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才是“安倍经济学”中最艰难的一环。
“日本企业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抵触改变。”接受本报专访时,全球商业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 驻日本董事总经理野田努(Tsutomu Noda)表示,过去大部分公司高管的态度偏于保守,不愿意在任职期间采取极端措施,如果股东、投资者或者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迫使他们做出改变,管理层自身并没有动机改善运营模式。
安倍经济学的前两支箭——货币宽松、补充财政预算已经初见成效,现在,市场的关注点落在了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上。艾睿铂近期的一份调查显示,10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2个月内,日本的企业重组和转型数量将会增加。
根据标普金融服务的统计,去年,涉及日本公司的兼并重组交易数量按年增长15%至1793宗,为2005年以来最高。今年,重组和出售非核心资产仍将是主题,而随着上市公司简化运营架构的需求增强,还会看到更多剥离、分拆。
“在目前阶段,安倍经济学看似成功,但日本经济的基础结构仍未改变。”野田努指出,需要重组的企业应该趁着市场有充裕的流动性时,抓住眼下机会执行战略,万一经济未能发生实质改善,犹豫或许会让他们错失时机。
打破终生雇佣制
本土市场萎缩、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竞争加剧,让日本公司重组、改革的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欧债危机又让一些在欧洲经营业务的日本公司面临严重问题,欧洲市场的恶化,让这些公司不得不考虑放弃部分欧洲业务。但对于日本公司而言,尽管“大敌当前”,要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不容易。
“情况改变得很缓慢。”野田努认为,一方面,部分日本公司过去的快速扩张使其负债比例偏高,财务状况较差使其难有充足的资本进行重组或转型,尽管股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帮助,但野田努指出,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削减盈利较差的业务来增强对核心业务的投入。
从去年开始,日本的一些产业巨头已经在压力下采取措施整合旗下业务。索尼去年宣布对总部及日本的电子业务运营模式进行改革,整合部分生产程序,并在今年3月底前全球裁员1万人,其中日本削减3000至4000个职位。今年,松下则计划出售旗下医疗保健部门,希望藉此融资10亿美元。
除了内生因素,安倍政府也考虑提供外在刺激。今年4月召开的日本经济再生总部会议上,首相安倍晋三曾要求探讨减轻企业产业重组财务负担的措施,包括通过扩充制度,允许母公司和子公司结算总体损益进行纳税等。
不过,在野田努看来,税收优惠并不是能刺激日本企业改革的根本因素。“(重组整合)往往涉及到裁员,在日本公司看来,裁员并不容易,因为这会有损公司名誉,他们更倾向于终生雇佣制。”
“在经济向好时,终生雇佣确实让公司受益,员工的忠诚度极高,但在经济变差时,这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野田努表示。
在剔除裁员这个选项后,控制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难,大量资深员工的存在打破了员工的金字塔结构。作为终身雇员制的一部分,妥善安置接近退休的高管也带来另一个问题。
“日本的大型公司大都下设众多子公司,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并购形成现在的规模和组织结构,另一方面,这也是日本独特的‘退休安排’导致的结果。”野田努解释,一些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创造出更多高管职位来安置即将退休的管理层。
这些无疑给日本公司带来沉重的成本负担。“现在裁员越来越普遍,不仅不健康的公司裁员,健康的公司也开始裁员。”野田努表示,终生雇佣的情况正在缓慢转变,毕竟公司难以按照过去的模式继续运营。“(重组、整合的)趋势还会继续,随着管理层态度的转变,越来越多公司可能考虑出售、剥离或分拆部分业务。”
管理层对于海外资金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过去,日本公司不太愿意将资产出售给海外私募基金或者让海外私募基金介入重组。野田努指出,由于期望过高,2010年时,很多海外私募基金退出了日本市场,而现在,看到很多日本公司考虑出售非核心资产,同时对出售给海外基金的抵触性降低,很多海外私募基金已经回来。
“最大的风险在于本地管理层和雇员拒绝改变。”野田努提醒,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日本市场基础更好,在财务报告方面透明度也较高,但参与日本企业的重组或整合并非无风险,“外资私募基金要考虑好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金融业改革艰难推进
“25年前,日本有大概13-14个大型银行,而现在只剩3家,银行业的运营模式存在问题。”野田努指出,尽管坐拥大量存款,但银行的资金却无处可贷,只能购买国债,现在国债利率上涨又导致其资产减值。
尽管压力已经在积聚,但对于金融业而言,改革面临着比实业更大的阻碍。
“在日本,金融、医疗、运输等行业都是受监管的行业,尽管亟须有效率的运营模式,但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种改变。”野田努指出,医疗方面在销售渠道上已经有所改变——监管机构近期批准了网络销售,而金融机构仍在挣扎着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与其他行业内生需求的推动相比,野田努认为,金融机构的改革更需要监管机构政策的推动,现在政府的态度是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更多重组、整合,日后或许能通过提高压力测试标准等间接方式推动金融机构进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