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产能过剩的论调甚嚣尘上。钢铁、建材等行业进入寒冬期,新兴产业如光伏、LED、风电装备等也纷纷陷入困境。产能过剩似乎已经成为中国部分行业的“旧疾”,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
5月29日,有工信部官员表示,中国正在起草治理产能过剩的计划,将修改铜、铅和锌行业的准入门槛。
“由此可见,中央已经开始‘重拳’治理各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将成为治理的主要对象。”工信部相关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而且太阳能、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获得国家的关注。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正对此积极调研并制定新的化解产能过剩相关意见,不久将以书面形式报送国务院。
产能持久过剩
产能过剩已令不少行业挣扎在亏损边缘。以钢铁行业为例,有数据显示,2012年末钢铁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同比增1.44个百分点,44家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35%;2013年一季度末,钢铁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61.52%。根据中钢协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日均粗钢产量213.2万吨,创历史新高,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成为钢铁行业首要困难。与钢铁行业类似,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因产能过剩均出现价格下跌、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
除此之外,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信号。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持续性的全行业亏损现象,企业倒闭,行业发展陷入困境。
业内观点指出,由于经济增速开始趋缓,一些行业需求增长出现拐点,产能过剩矛盾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然而部分新兴产业领域的“产能过剩”,更是反映了产业在发展初期缺乏冷静思考和整体规划。
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看来,造成我国产能结构性过剩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导致部分外销的产品转向国内,高库存以及持续走低的产品价格抑制了产能的释放;二是在次贷危机之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迅速攀升,扩张的产能在近两年集中爆发;三是上述产业在解决地方就业方面有重要作用,各地方政府倾向于扶持相关产业。 ”
久治效果不彰
不可否认,国家一直没有停止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脚步,各种政策“重拳出击”,却收效不佳。业内人士指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具有现实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近几年,虽然工信部曾试图一轮又一轮淘汰落后产能,但是一个又一个的钢厂在不断扩大规模。截至去年底,中国已建成粗钢产能9.7亿吨,另有在建项目产能约2200万吨,钢铁过剩产能已经高达2亿多吨。煤炭方面也不乐观,当前一方面是煤炭价格的下滑,另一方面却又是煤炭市场产能的扩大,根据测算,2013年全社会煤炭库存将约有5亿吨的剩余。“越淘汰,产能越多”的尴尬局面亟需扭转。
为何会出现越淘汰,产能过剩越严重的现象?
郭凡礼直白地指出,就是有部分企业通过拆小建大、未报先建的方式来一味扩大规模。“地方政府投资过热,保护当地产业等因素,更是让产能过剩的整治效果非常微弱。”
在2013年1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曾表示,产能过剩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所导致,还与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
能否解痼疾
如今产能过剩已成为能源行业无法回避的话题,有官员表示,国家对于控制产能过剩态度也越发坚决。
有分析师对本报记者指出,从近期政策走向来看,政府的处理方式正日趋成熟完善,因此有望在未来完善我国相关产业结构,从而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地方保护的问题若是能得到解决,对于产能过剩解决也会有很大的突破。”该分析师称。
郭凡礼则表示,国家若是要彻底地治理能源过剩的问题,首先是尽快完善现有的资源税征收制度,例如将从量税改为从价税、减少煤炭资源税负以及增加钢铁资源税负;其次是完善资源税使用制度,目前虽然有部分行业存在较重的资源税负担,但企业缴纳的资源税并没有被合理运用;“政府方面更多的权力下放或取消,一方面是增加地方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则是更大程度地放开市场。”郭凡礼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