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杨海艳 发自上海
中国汽车出口量继去年突破100万辆后,今年依然保持强劲势头。近年来,我国车企力促产品出口,但是,加速海外拓展除了释放“过剩”的产能之外,汽车出口也是中国企业 “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简单的海外“卖车”。
产品、技术、资金和管理并行的出口模式正成为汽车企业的新方向。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中国车企如何“扬长避短”?针对相关话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和业内人士进行了探讨。
讨论人:
张志勇 汽车分析师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
钟师 汽车行业分析师
曾志凌LMCAutomotive亚太区汽车市场研究总监
NBD:汽车出口对中国企业的意义何在?
崔东树:车企出口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产能起到消化作用,但国外市场目前更多只是补充,国内市场才是自主品牌的主战场。要做好出口,车企应该致力于在海外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想着怎样转移和消化产能。
钟师:期待海外市场消化车企产能,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如果产品在国内市场得不到认可,相信在国外市场也不会有太好的表现。再说,目前出口国都希望车企去当地建厂,拉动就业等,所以本土化的出口才是未来的趋势。
曾志凌:目前有的出口企业确实在利用国外市场消化国内产能,部分企业出口量甚至占到总销量的40%左右。但是,过分注重海外市场,有可能会造成企业国内市场份额的萎缩。而国外市场发展的不可预知性,会使企业在突发性事件面前显得很被动。
张志勇:我认为车企出口的意义在于利用国外市场,提升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提升产品品质,从而反哺国内市场,而不应该只着眼于销量的提升。此外,由于不少产品国外售价高于国内,所以应该利用出口带来的现金流,服务于品牌的长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销量的提升只能代表车企在做“大”,而不是做“强”,一定要改变观念。
NBD:中国汽车出口达到百万辆规模后,显现出的短板在何处?
钟师:虽然去年出口规模达到了百万,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整车出口,还包括一些特种车或者来料加工组装的车型,中国车企的出口并没有想象那么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价格外,中国车企在出口的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优势可言。
张志勇:近年来中国车企出口总量有了大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加入出口阵营的车企和所开拓的市场在不断增加,并不能绝对地认为国内车企出口的实力在大幅提升。
目前来看,国内汽车出口的品质相较6年前有所提升,但这还不足以让车企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尤其是遭遇跨国车企的挤压时,国内车企的不足便一览无遗。这也是近年来有些车企在巴西、俄罗斯等市场销量不断波动的原因所在。
崔东树:不足之处在于在国内的本地化建设并不充分,对出口国的市场状况理解不深入。与此同时,虽然乘用车目前走势良好,但过去商用车的出口优势在慢慢减弱,近年商用车的出口走得并不顺利。
曾志凌:一个很大的不足在于车企在选择出口市场时喜欢 “扎堆”,造成国内车企之间的无序和不良竞争。
NBD:怎样看待目前国内车企出口由“游击战”转化为“阵地战”,并开始在海外塑造品牌的变化?
崔东树:塑造品牌将有利于中国汽车产品在当地的传播。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国内车企的工作人员能更深入地接触海外市场,对产品进行本土化改进,这无疑将增加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稳定性。但这一行为将会给车企带来更多的成本压力。
张志勇:品牌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首先得要打造品质“夯实地基”,这是一个艰难且短期内难以收到成效的工作,但一旦品质得到提升,品牌形象的树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钟师:在目前的情况下,车企要做的应该是提升硬件,比如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如果这些都得不到保障,盲目说品牌打造,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作者:杨海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