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美国“二进攻”:鲁冠球欲收菲斯科(图)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万向美国“二进攻”:鲁冠球欲收菲斯科(图)

加入日期:2013-5-29 9:22:44

“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似乎是想将未来的造车梦想押宝在电动汽车上。
“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似乎是想将未来的造车梦想押宝在电动汽车上。
  本报记者 俞凌琳 上海报道

  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现更名为B456)以后,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再次迈出新能源领域收购步伐。

  日前,万向集团已经与前通用汽车副董 事长鲍勃·卢茨(Bob Lutz)领导的VL汽车公司(VL Automotive)联手,收购陷入破产危机的美国菲斯科电动车。

  记者了解到,上述两家企业有意联手通过“预包装”(Prepackaged)破产的方式获得菲斯科电动车的控制权。本月万向和VL汽车已经提交了联合报价,不过所报金额尚不得而知。

  “从技术上看,菲斯科的新能源技术,在行业内并不非常突出。” 某汽车厂家负责新能源的高层评价。这也是此前在菲斯科陷入危机后,中国的汽车企业包括东风、吉利等,出于风险考虑,纷纷退出对菲斯科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万向有意对菲斯科的收购,最主要是为了A123的业务。”上述高层透露。实际上,万向收购A123以后,至今未寻得新的业务合作方,而菲斯科一直以来都是A123最大的客户,可以说收购菲斯科万向集团的目的也是为A123“造血”。

  目前,鲍勃·卢茨、万向美国负责人倪频,对收购事件未作评论。

  为A123“造血”?

  “如果能成功收购菲斯科,对万向而言,就意味着能保住这块业务。”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也认为。虽然菲斯科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预期的销量,但只要菲斯科销量能有起色,就能为A123的电池业务带来不少销量。

  A123破产,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菲斯科的拖累。面临破产危机的菲斯科,此前采用的就是A123的电池,并且是A123最大的客户。

  去年12月,万向集团以2.6亿美元(近16亿元人民币)、A123资产两倍多的价格击败联手参加竞拍的江森自控和日本电气公司以及另外一家竞争对手德国西门子公司,获得A123民用业务部分。

  按照收购计划,收购完成后,万向将持续为A123提供资金支持,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A123工程和制造能力,促使其继续保持核心业务的增长。不过,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好。

  “A123的业务发展得并不顺利。”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原来与A123有合作的企业外,受A123破产影响,很难有新的企业愿意与之合作。

  “电池供应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业务,而从合作研发到产品上市,期间时间较长。”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上汽集团曾于2010年与A123进行合作,双方成立了以51对49股比的合资公司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下称“捷新动力”),联合开发电池产品。除此之外,A123被万向收购以后,至今没有获得过一笔新的业务。

  “如果菲斯科的业务能做起来,对A123项目将有不小的推动作用。上述高层向记者分析,一个新能源工厂的产能一般能为五万辆电动车提供电池,而菲斯科只要能达到日产新能源汽车LEAF的三分之一,对A123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就是很好的补充。

  前途未卜“造车梦”

  早在今年1月中旬,即有传闻表示菲斯科与万向集团展开对话。1月31日,万向美国总裁倪频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我们有兴趣为菲斯科提供援助,以任何我们可能的方式。”不过其拒绝透露万向是否会向菲斯科注资。

  而之所以联合美国企业VL收购菲斯科,万向也是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态。美国VL公司是一家制造小众跑车的企业,由鲍勃·卢茨创立。卢茨长期以来对菲斯科技术表示欣赏,前不久还在博客里赞扬了菲斯科·卡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VL汽车曾以菲斯科·卡玛的车身为蓝本,采用科尔维特旗舰车ZR1的7.0升机械增压V8发动机,打造一款名为VL Destino的跑车,并参加今年1月的北美国际车展。

  “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曾如是袒露他的“造车梦”。而在新能源领域连续“出击”,万向似乎是想将未来的造车梦想押宝在具有极大产业前景的电动汽车上。

  不过,要依靠新能源汽车实现“造车梦”对于鲁冠球而言依然步履艰辛。菲斯科此前已在美国失宠,去年初,美国能源部将该公司信用额度冻结为5.29亿美元,菲斯科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资金短缺,菲斯科原计划于2013年推出的第二款车,现在这一计划也已落空。

  与丰田、宝马等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不一样,菲斯科卡玛同时搭载了电动机与发动机。“增程式电动车的优势在于,在可充电环境下,可用纯电动模式驱动;在缺少充电设施或纯电动模式无法完成行驶时,可采用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前福特发动专家杨嘉林对记者说。

  “虽然增程式电动车介于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之间,把两者的一些优缺点作了折中,但这类电驱动汽车的成本高,动力电池安全性可忧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增程式电动车的前途可忧。”

  实际上,无论是增程型电动车还是其他电动车,目前电动车的发展都没有预期那么好。继美国美国能源部表示,政府此前设立的2015年前在美国实现100万辆电动车累计销量的目标将被放弃;去年年底,日产公司CEO卡洛斯·戈恩最终表示他们的纯电动汽车Leaf(聆风)无法达到2012年预期的销售目标,沃蓝达在全美国才卖出五千多辆,远低于预期。

  作者:俞凌琳

编辑: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