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称卖地就像办印钞厂 没钱卖两块地即可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地方官员称卖地就像办印钞厂 没钱卖两块地即可

加入日期:2013-5-28 20:56:17

  “限”令当头,依然没有挡住房企疯狂高价拿地的热情。有观点认为,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地王”背后,是地方政府赖以依赖的“土地财政”在做推手。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表示,“我碰到过好多地方官员说,卖地就像办了一个印钞厂,想办事没钱,卖两块地就行了。”

【中国新闻周刊网5月28日综合报道】尽管“限”令当头,依然没有挡住房企疯狂高价拿地的热情。有观点认为,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地王”背后,是地方政府赖以依赖的“土地财政”在做推手。

  【中国新闻周刊网5月28日综合报道】尽管“限”令当头,依然没有挡住房企疯狂高价拿地的热情。有观点认为,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地王”背后,是地方政府赖以依赖的“土地财政”在做推手。

  而做出改变,是这场楼市调控战争中必须面临的考验,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将是一个“两难选择”。那么,又该怎样做,才能戒除掉土地财政“毒瘾”?

  谁是“地王”频出的最大赢家?

  与2012年初各地土地市场遇冷,2013年的土地市场可谓是炙手可热,尤其一线城市,溢价超100%已不少见。而进入5月以来,上海、广州、长沙三地更是在10天内诞生了3块年内地王。

  土地市场火热程度不减,这也促使多个地区土地出让金大幅增加。以北京为例,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北京2013年土地出让金已达617.89亿元,比2012年上半年135.65亿元上涨3.5倍,接近2012年全年土地出让金647.92亿元,报告预测,北京2013年全年土地出让金有望重回千亿以上。

  财经评论人周俊生在此前曾撰文称:如果我们沿着“地王”的生成路径考量一番,就可以发现,在“地王”的背后,其实有地方政府难以放弃的“土地财政”在做推手。我们可以指责一些开发商缺少社会责任,哄抬土地价格,但是,堆砌这些“地王”的真金,却一律是由地方政府所得,面对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地王”,地方政府已经成为最大的赢家。

  4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2013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700亿元,同比增加2448亿元,增长46.6%(去年一季度同比下降34.6%)。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增加,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地方其他税种方面,土地增值税822亿元,同比增长34.7%;契税917亿元,同比增长38.3%;城镇土地使用税404亿元,同比增长7.5%;耕地占用税432亿元,同比增长7.9%。

  业内人士指出,大型房企高价拿地和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就像一对艺人成功地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惊叹的“双簧”,将“土地财政”狂潮步步推高。

  “一方面是严格限价;另一方面是疯狂卖地。”一位开发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抱怨,只限房价不限地价的调控,市场不得不说不。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表示,区域地价的高溢价率成交肯定会传导至区域房价。

  地方政府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

  地方官员:卖地就像办印钞厂,没钱卖两块地就行了

  新“国五条”政策出台后,除北京外,20%差额征税和信贷政策等多项重点政策多地并未真正落实,有的个别城市甚至在细则中并未提到20%个税事项。有分析认为,地方执行不力因“土地财政”被挑战。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楼市调控态度暧昧,落实力度不一,也增加了房价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

  有评论认为,在“土地财政”模式下,地方政府追求的是土地收入越多越好,但高价卖地必将导致高价卖房。当然,地方政府也希望房价回归合理空间,满足公众的住房需求。但很明显,“土地财政”与“楼市调控”的目标是相悖的,不改革“土地财政”的城市经营模式,“楼市调控”的民生目标就恐难实现。

  而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我碰到过好多地方官员说,卖地就像办了一个印钞厂,想办事没钱,卖两块地就行了。”他表示,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一直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但主要是靠“卖地财政”发展,就是地方政府靠卖土地推动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

  然而,不断增加的“土地财政”更加固化了地方政府对其依赖,地方经济更加懒惰地躺在房地产支柱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上。

  “在国际经济疲软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增长瓶颈,地方财政仍然多依靠土地出让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处处长赵路兴此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我国实体经济回暖势头较弱,地方财政依然较为吃力,加大地方推地积极性。

  此外,从公开数据显示,4月受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的拉动,占地方税收大头的营业税收入1631亿元,同比增长12.8%;地方其他税种中,土地增值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分别增长30.5%、69.2%和16.9%。

  房地产税收增长的同时,其他行业的税收却在下降。数据显示,4月份,工业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5.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减少14亿元,下降1.2%。

  赵路兴认为,在地方政府找到替代产业前,仍会依靠土地出让金。

  管住房价 戒除土地财政“毒瘾”

  客观地说,土地财政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提升城市化水平和繁荣地方经济,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尝到不少“甜头”,或是执行调控缺乏动力的原因。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副主席朱大鸣认为,就房地产而言,解决高房价问题地方政府首先要有诚意,要有切割利益的勇气。

  要实现房价合理回归的调控目标,必须淡化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支柱”定位,必须转变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方式。

  而帮助地方政府解除土地财政“毒瘾”不仅仅是房地产调控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地方政府一味地依赖土地出让金,势必会进一步加重“土地财政”的砝码。

  要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财政依赖,绝非一日之功。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症也是一直以来面对的难解问题。有评论称,如今的房地产似乎已经占领了“大到不能倒”的阵地,好像扼住了中国经济的咽喉。

  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5月13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可能会在年底前放松楼市调控,因为这类措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李稻葵并称,如果新一届政府太急于为楼市降温,将对国内经济不利。

  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报道称,中央政府近日明确提出,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据了解,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抵押资产都是土地,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未来能否如期还债与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好坏有关。业内人士指出,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债务风险将集中爆发。

  那么,如何才能戒除掉土地财政“毒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中国地方政府必须打破对高额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土地价格被抬高,房价就持续高企,肯定难以长久。

  中国地方政府除土地出让金以外的收入来源很少。地方政府不仅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提供养老和医疗等关键服务。但李伟表示,中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像这样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肯定难以长久。

  李伟称,房价高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价格抬高。政府需要鼓励产业发展和创新,从而开拓其他的收入来源。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加大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才能将房地产的高热降下来。

  她表示,房地产过热暴露出中国经济出了问题,它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出现空心化。很多企业觉得做实体不如搞房地产赚钱来得快和多,纷纷“逃离”实体经济进军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被冷落,大量资金流到了房地产等虚拟经济中,抬高了房价、地价。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调控需要在土地、财政、金融等多角度来增加供应,解决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而不能简单用行政手段去压制房价。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一个变革,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还有观点认为,应将楼市调控纳入官员政绩考量的顶层设计,倒逼地方政府不得不舍弃或弱化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与偏好。专家指出,拱起房地产业暴利背后有推手,就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搞政绩。少数官员为寻租,与开放商结成利益联盟所导致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的局面,消除权力寻租的土壤。同时,还需要整体系统的治理。

  (综合经济参考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