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周一清仓工行H股 7年狂赚约430亿元 市场解读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高盛周一清仓工行H股 7年狂赚约430亿元 市场解读

加入日期:2013-5-21 8:01:0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消息人士称高盛或因资本压力清空工行
  5月20日下午收盘后,高盛通过场外大宗交易方式,以每股5.47-5.5港元的价格出售了大约15.8亿中国工商银行行H股,套现约11.2亿美元。至此,高盛已出清其在工行所有持股,7年投资累计获利65.1亿美元。
  两名消息人士对腾讯财经称,高盛此举并非看空中国,除了获利了结外,目的之一或为筹资应对资本压力。
  并非看空中国
  对于此次高盛清空工商银行,以及近期外资投行频频坚持内地银行股,有评论认为,这反映出外资投行看衰内地银行前景的倾向。
  不过,一名接近此次交易方的消息人士对腾讯财经称,高盛此举并非看空中国,清空工行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利了结。高盛对工行的投资始于2006年,股价已经从1元附近涨至5元上下,高盛已经对这样的回报感到满意,希望结束这笔期限较长的投资。
  此前,连续出售中国平安股权在内的中国资产的汇丰控股也曾对腾讯财经称,出售并非不看好中国经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汇丰将在这个策略性市场继续投入,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有分析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华尔街巨头的声誉打击极大,整个金融行业都面临重塑形象的问题。金融危机之后,外资金融机构连续出售中国资产,有重塑形象的考虑,通过增加股东回报,以求重新获得投资者和客户的信任。
  此次减持,已是高盛在12月内连续第三次出售工行H股,加上更早前的三次,2011年11月、2010年10月、2009年6月,高盛通过六次减持清空了2006年购入的共计7%的股份。其中,数次减持均被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接手。
  另一名消息人士对腾讯财经称,高盛数次场外大宗交易都迅速由其他境外投资者接盘,且折扣率较低(低于5%的市场平均水平),凸显出不同的境外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投资价值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不过,对于此次交易,接盘者是否仍是淡马锡,该消息人士称不能确认。
  此前,在2012年4月接盘高盛出售的价值23亿美元工行H股时,淡马锡控股中国区总裁丁玮曾公开表态称,淡马锡看好工行长期发展潜力,看好中国经济。
  或为应对资本压力
  该消息人士还称,今年以来,全球经济走势复杂,监管层对提高银行资本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强化,为高盛带来一定财务压力,这可能是高盛选择减持的原因之一。
  不过,上述接近交易方的消息人士则对腾讯财经称,高盛目前财务流动资金充裕,应对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并不成问题,出售工行确实客观上有益于资本充足率的合规,但并不是主要目的。
  然而,根据3月7日美联储对18家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高盛集团被指表现疲弱。在当次测试的“假想危机”中遭受200亿美元的损失,其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本的比例将下跌至5.8%,略高于最低要求的5%。

 

  A股银行股持续走强 未被外资唱空左右
  银行股A股似有复苏态势,连续几个交易日呈上行态势,且被几家券商点名看好有经营特色的银行股比如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以及平安银行表现更为突出,总体表现显然未受外资机构唱空所左右
  昨日银行指数上涨1.39%,盘中涨幅一度超过2.5%,平安银行表现最突出,盘中涨幅一度超过5%。此前银行指数及至多个银行股A股已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红。
  这一表现似乎正好反驳了唱空机构的担忧,同时也极好的响应了内地券商的相对乐观。
  据港媒报道,著名沽空机构浑水研究(Muddy Waters)质疑渣打的内地贷款质量后,近日开始唱空内地银行股。浑水研究创办人Carson Block指出,内地银行持有的有毒资产比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西方银行持有的更多,但没有列出沽空的内地银行清单。
  昨日亦有外媒报道称,高盛计划清空所持工商银行股份,筹资11亿美元;且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5月14日,黑岩曾出售2736万股工行H股。
  工行H股昨日上涨1.44%,但在之前三四个交易日表现均不佳,这与工行A股表现差异明显,工行A股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上行。
  工行H股与A股的表现差异在其他几家银行股亦有体现,比如民生银行、招行,近几个交易总体走势亦明显优于H股。外资机构的唱空似乎并不能影响A股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投资热情。
  与之相对的是,相对外资机构的唱空,内地券商研究机构明显更乐观。中信证券认为,银行股短期面临政策压力,在当前时点,银行经营稳健平和,后续预期趋于一致,短期内面临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可能压制市场投资情绪。
  但从中长期看,投资者结构的改善、大宗品长周期拐点的确立均利于银行板块投资,板块凭借极低估值和较强盈利确定性,具有良好中长期配置价值,中信证券基于此,优先推荐具有持续成长能力的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
  招商证券更明确认为,风格切换渐行渐近,银行股吸引力凸显。
  自2月初至5 月中,银行板块调整幅度达15%,而同期创业板大涨33%,中小板上涨11%,招商证券认为,作为2012 年12 月至2013 年1 月的龙头板块,近期由于市场对经济复苏较为悲观的影响,银行板块表现相形见绌。
  招商证券认为,当前银行股的估值已反映了投资者的悲观预期,调整较为充分,银行股利润增长相对稳定、高分红和新资金的不断进入将促使得银行迎来蓄势后的反弹机会,可积极关注有经营特色和成长空间的个股,招商证券所指的可积极关注的个股包括平安、民生、兴业、宁波等银行。
  平安、民生、兴业几乎被一致认为具有相对投资价值,昨日此三家银行A股表现亦居于同业前列。据兴业证券,在上周融资市场上,兴业银行以13.59 亿元居于融资买入额首位,其次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分别以8.77 亿元和6.66 亿元保持较高的融资买入额。从(融资买入额-偿还额)/总市值的指标看,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保持较高的做多力度。(.上.证)

 

  银行H股获资金流入 市场淡看浑水唱空
  尽管海外著名沽空机构浑水研究近日把做空矛头指向中资银行股,但并未在市场引发“共鸣”,在充裕的流动性支撑下,在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昨日获资金流入,全线放量收涨。
  在质疑渣打银行的内地贷款质量问题并引发渣打股价波动后,浑水近日开始唱空中资银行股。浑水创办人Carson BlocK在英国媒体《星期日电讯报》上大放厥词,称中国内地银行持有的“有毒资产”比2008年金融海啸时西方银行持有的更多,而认为且内地银行体系混乱,存在巨额坏账或者潜在坏账风险。但浑水此次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列出沽空目标的清单。
  虽然以往浑水“战绩”辉煌,但这次唱空显然“应者寥寥”。昨日在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全线放量上涨,沽空比率也继续低位运行。截至昨日收盘,中行H股、民生银行H股、建行H股及中信银行H股的涨幅皆达1.6%,工行H股也上涨了1.44%。
  沽空数据则显示,中资银行股的沽空比率仍在30%以下水平运行,其中民生银行H股的沽空比率最高,也仅为25.48%,紧随其后的建设银行H股沽空比率为24.05%,中国银行H股则为21.6%,其余普遍在10%以下。而此前中资银行股遭遇做空时,沽空比率常会高于50%。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市场有对冲需求,中资银行股作为权重蓝筹,沽空额还不到成交额的30%,属于较为正常的水平,市场做空气氛并不浓。
  事实上,随着浑水“为了盈利而做空”的本质为市场所看清,其影响力早已不复从前。受访的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浑水拿“资产质量”问题攻击中资银行股毫无新意,事实上一季度多数银行不良贷款率并不比预期差,而且作为领先指标的逾期贷款净形成率则同比显著回落,显示内地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已有所缓解。市场人士并不认为浑水的一份报告便能中断中资银行股的估值修复行情。
  国泰君安国际投资咨询部分析师孟昊指出,在中资银行股一季报出炉前,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大行已组织过一轮“做空内银”的活动,主要唱空理由无非就是资产质量、不良率问题, 当时恰逢内地经济数据不理想,在外资行联手唱空打击下,中资银行H股一度连跌两月,股价大幅缩水。但是一季报显示中资银行板块业绩整体中性偏好,虽然多数银行不良贷款率微升,但基本符合预期水平。 一季报公布后,包括多家大行在内的海外资金已在重新买入中资银行股。
  国泰君安国际统计业绩公布后中资银行板块最新估值和市场评级情况,其研究报告指出,整体上看业绩公布后市场对中资银行股的预期并未出现明显变化,除了对中信银行2013/14年每股盈利预期在过去四周出现小幅下调外,其余银行均出现小幅上调; 从评级情况看,业绩公布后各银行所获评级也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国有银行业绩公布后市场平均目标价甚至普遍出现小幅上调,而股份制银行目标价则出现小幅下调,反映市场更加看好资产质量稳定,风险较低的大型国有银行。(.上.证)

 

  银行同业业务激增潜藏何种风险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增长迅猛。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套利空间、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资金分布不均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等,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同业业务规模若无限制,将具有无限派生功能,增加宏观金融不稳定性,削弱宏观调控效果,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敞口
  所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简言之就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同业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同业业务的迅速增长,对商业银行利润的贡献明显提高。虽然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一种创新与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迅速增长,是利率双轨制、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等众多因素作用下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金融风险,值得关注。
  当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状况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本质上仍属资金融通业务,其交易对手方涉及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租赁等金融机构,交易范围包括同业清算、同业存放、同业拆借、买入返售、票据转贴现等业务。若从资金流向分析,实际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仅涉及两类业务,即资金拆入和资金拆出业务。在监管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受约束程度较小。我国《商业银行法》第39条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受该项规定约束。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且交易对手为金融同业,整体风险较低;可成为生息业务盈利的有力补充,因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得到较为迅猛的增长。据对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2012年13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36.7%,较生息资产增速高出21.7个百分点;与生息资产之比为12.2%,较上年同期提高近2个百分点。
  分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相对缓慢,同比增长35.6%;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比增长37.5%;城市商业银行同比增长74.7%。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为8.5%,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比重为23.8%,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城商行比重为20. 9%,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迅速发展的成因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迅速发展,内在驱动仍是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客观上,我国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套利空间、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资金分布不均以及信贷规模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
  1、利率双轨制创造了同业资金套利空间。
  在货币当局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除存款、贷款利率还存在管制外,我国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工具的利率均已实现了市场定价。但因为存款市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定价同时并行,就有可能创造了套利空间。5月15日,一年期SHIBOR利率为4.4%,而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25%,即使按照现行存款利率上浮10%计算,两者仍有0.825%的利差。
  此外,金融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之间运行轨迹不一致,也存在套利空间,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同业业务提供了广泛的现实基础。
  2、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催生了同业业务需求。
  虽然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每一家商业银行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在支撑,但由于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规模差异、网络差异、服务差异以及认可度差异等,不同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网络四通八达,又是国家银行,获得城乡百姓的普遍认可,在存款市场拥有绝对优势。股份制银行以服务为先导,营销力度大,在对公存款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经营上较难做出特色,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因而在存款市场上竞争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在存款一级市场上,社会公众资金主要流向国有商业银行,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资金市场上,前述流向将回逆转,存款资金由国有商业银行流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2012年,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速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1.9个和39.1个百分点。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需求看,由于贷款项目储备毕竟有限,也要充分运用闲置存款资金,以获得最大收益。
  3、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不同类别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融通需求。
  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实施了分业监管。但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发达,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造成银行业在金融业中“一枝独秀”,社会资金主要向银行集中,银行可运用资金规模巨大。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突破130万亿元关口,而保险业资产规模仅为7.4万亿元,证券业总资产规模只有1.7万亿元。
  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证券、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需求增加,客观上也需要向银行体系融入资金。同时,商业银行与信托行业和证券行业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获得中间收益,也推动了同业业务的发展。2012年,我国理财产品资金规模近7.6万亿元。
  4、信贷规模调控下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形式支持企业资金需求。
  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拓宽和发展,我国信贷规模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至3/5左右,但信贷规模仍是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增长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存贷比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公司平台将对企业的融资转换成权益或资产项目,而后借助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科目,绕开信贷规模调控。根据某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2012年中报数据,该行票据和信贷类买入返售4790亿,在买入返售资产中占比重升至67%。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
  1、派生资产规模。
  以2家银行同业拆借业务为例,假定甲银行和乙银行规模均为100亿元,甲向乙银行拆出资金50亿元,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上,甲银行资产规模没变,只是资产方科目结构出现变化。但乙银行拆入50亿元资金后,其资产规模将升至150亿元。若从整体考察,经过同业业务拆借后,2家银行的合计资产规模将比之前增加50亿元。可见,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一样具有派生作用。若同业业务规模增长缺少限制,理论上商业银行体系的同业业务可以具有无限派生功能。
  2、增加宏观金融不稳定性。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将更为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也大幅提高,客观上导致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防火墙作用出现净漏损。比如金融市场发生的局部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同业业务链条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个金融体系,且传导速度更快、更隐蔽,一定程度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
  3、削弱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现实中,一些属于被调控的企业往往是资金需求最旺盛、能够接受较高融资利率的借款人。目前看,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形式规避宏观调控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经营习惯。无论是票据、信贷资产的买入返售还是买入信托收益权业务,都有隐匿信贷资产的功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4、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敞口。
  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教训是,一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实质性损失,可以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对金融同业的大额风险敞口进行监测,防止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进行传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仅派生了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而且也增大了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风险缺口。
  规范引导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经营
  一是设定同业资产规模上限。
  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银监会上调了商业银行同业风险权重,将对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设定为25%,原始期限在3个月以内债权的风险权重设定为20%,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统一为100%。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制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作用。但也应该寻求类似存贷比的监管指标,限制同业业务派生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作用。
  二是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
  同业业务科目使用的不规范,为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上的资金腾挪提供了可能。特别是不同商业银行的会计科目不一致,记账方法较为混乱,不利于监管机构敏锐发现同业业务隐藏的金融风险。因此,需要尽快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方法。
  三是加强金融同业业务监测与分析。
  金融同业业务的迅速发展,对宏观金融与稳定的影响也开始显现。金融当局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统计、监测与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四是引导商业银行规范经营。
  商业银行追逐经营利润的动机应该予以肯定,这也是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活源之水。但要引导商业银行规范经营,做好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证)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