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化的内斗事件,留给人们许多思考。一年多前通过购买资产入主的控股大股东平安信托与公司董事长葛文耀的矛盾公开化,葛文耀在大股东家化集团兼任的董事长职务被免去并责令退休,改由平安信托方面的人员出任。由于紧接着上海家化要召开股东大会,因此葛文耀在上市公司中担任的董事长职务是否能保留,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但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平安信托方面不仅没有在这次股东大会上提出任何议案,由平安信托方面出任的公司监事长还宣读了一份声明,表示平安将继续支持葛文耀的工作,自然,葛文耀也将留在上海家化继续担任董事长。
何以在短短几天里,平安信托对葛文耀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前倨后恭?新闻报道说,在葛文耀被免去集团董事长职务以后,上海市国资委迅速地介入了。于是,这场一度剑拔弩张的公司内斗,刚刚开演便迅速落幕了。
但是,国资部门凭什么介入一个上市公司的内斗?从上海家化的股权结构来看,在其目前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平安信托占有28.38%的股份,第二大股东是久事公司,这是直接受上海市政府控股的一家国有企业,但它持股仅为4.90%,上海市国资委当然可以通过久事公司在上海家化这个上市公司中施加影响,但这种影响已经是间接的,而且根本不可能与平安信托全资控制的家化集团抗衡。当然,十大股东名单中的后面八个股东分别是各种证券投资基金和全国社保基金,但一方面,这些股东联合起来加上久事公司的股权,仍然低于家化集团的股权;另一方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久事公司要策划其他股东联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对抗家化集团,也是很难办到的,事实上我们也未见到久事集团有这方面的动作。显而易见,上海市国资委介入上海家化的内斗并迅速收到效果,所运用的手段并不是股权的力量,而只能是政府的行政力量。
上海家化发生的这一场内斗,是以葛文耀为代表的实业型资本与平安这种投资型资本之间所产生的矛盾的反映。在家化集团还是白猫股份的时候,这个公司经营业绩低下,连年亏损,几乎已经到了退市的边缘。葛文耀主事以后,家化集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在实业投资方面积极开拓新产品重振家化的品牌以外,最为引人瞩目的便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出售国有资本引进了平安信托。这一战略重组完成以后,上海家化确实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营业绩大幅度上升,股价也跻身于A股市场一线股之列。但是,这次重组的一个结果便是国有资本退出上海家化,上海市国资委不再对这个上市公司有任何直接权利,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这也是它为一个公司的重组付出的代价,当然,它的付出并不是无偿的,它得到了50多亿元股权转让资金。
现在,当一个上市公司出现了让国资委感到不满意的情况,国资委是否有权插手一个自己已经没有权利进行干预的企业,深入其内部事务,并且要求内斗的双方噤声?葛文耀当年为了让企业摆脱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束缚,竭力主导了重组,但是当他遭遇到新的大股东杯葛的时候,又何以要向原来的老东家寻求支持?这种予取予夺的做法并不是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职业经理人应有的作风。它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强化了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这与现在所提倡的政府简政放权、退出经济运行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说国资部门要保护上海家化,使其经营方向不致出现偏离,那么它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当年愿意将大股东家化集团百分之百的股权,卖了个一干二净?上海家化在国资部门主导的时代,经营业绩低下,在更换了大股东以后,这个公司在依旧由葛文耀当家的情况下,为什么又能创造出让投资者称道的业绩?国资部门原先在这个公司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今天它对一个上市公司行使的行政干预,究竟是有利于这个公司的发展,还是会使这个公司回到老路上去,这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上海家化发生的这场内斗在市场上的反响来看,平安信托对葛文耀采取的行动似乎有点不得人心,特别是投资者对平安信托意见很大。但是,在一个上市公司中,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股权,平安信托之所以能够轻易地免去葛文耀在家化集团的职务并要求其退休,凭借的是它对家化集团的全资控股,而当它要把这种意志扩展到上海家化时,由于它对这个公司不再是全资控股,因此注定是会经过激烈博弈的,而且由于它并未达到绝对控股的标准,因此并无胜算的把握。作为投资者,要想保住葛文耀,同样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比如可以联合起来与平安信托博弈,如果只是依赖政府的力量战胜了平安信托,这是市场的倒退,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不利于投资者利益的。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