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高管任免应与国际接轨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中资银行高管任免应与国际接轨

加入日期:2013-5-20 3:16:15

  中国大型银行高管的密集换届,引起了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广泛关注。外资大行的高管选拔制度与国内银行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如何才能有效借鉴他山之石?

  有专家表示,中资银行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与外资大行同台竞技,有必要完善高管选拔制度。

  外资行高管多来自内部

  证券时报记者翻查汇丰、渣打以及花旗等外资大型金融集团的资料后发现,其现任高管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年龄基本在50岁以上,包括汇丰控股行政总裁欧智华(Stuart Gulliver)、渣打行政总裁冼博德(Peter Sands)以及花旗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考伯特(Michael Corbat),三者均出生于1960年前后;二是均毕业于全球顶尖名校,譬如欧智华和冼博德都毕业于牛津大学,考伯特则是哈佛毕业生。

  外资大行的行政总裁多数在本行服务近30年,例如欧智华1980年加入汇丰,考伯特则在1983年加入花旗;而且都曾为本行业务拓展立下汗马功劳,甚至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例如,欧智华曾在华尔街金融危机期间,帮助汇丰投行部门实现了不错的利润,而考伯特则在主管被分拆出来的花旗控股期间,助花旗集团剥离了大量非优良资产。

  如何看待外资大行与中资银行的高管选拔制度?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位专注于中资银行研究的资深评论员。

  这位不愿具名的评论员表示,外资大行与中资银行的高管选拔有一个显著共同点,即最终都是由银行的大股东决定:国内大型银行基本为国有控股,而外资大行的股东基本上是大型财团,大股东对该行的行长、董事长等高管的任免都有绝对话语权。

  不过,由于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中外大型银行的高管选拔还是存在一些差别:首先,中资银行的行长不少是从其他金融机构调派或由上级主管单位“空降”,而外资大行的行政总裁多数是集团内部产生,“这样的优势是外资行的高管十分熟悉本企业文化,行事风格也符合本企业传统。”该评论员称。

  其次,中资银行高管的选拔具有浓厚的行政任命意味,并且某些高管此前可能任职于监管机构;外资大行高管的“职业经理人”意味更重,他们无一例外是业务人员出身,凭经营业绩一步步晋升。

  中资银行应与国际接轨

  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经济系副教授庄太量对记者表示,从现代企业管理来看,职业经理人的高管选拔制度对大型银行的发展更加有利,但由于中国金融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大型银行的国有性质,决定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发展较缓慢。

  “由于国内大行的国企性质,其经营运作往往有着显著的行政指导烙印;而由于国内银行受到准入制和利差保护,高管的变动并不会大幅影响银行的盈利状况,晋升往往是按部就班的事情。” 庄太量称。

  对欧美企业管理颇有研究的庄太量表示,西方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致力于将股东效益最大化,讲求资本效率及回报,敢于大刀阔斧地进行业务调整甚至机构改革;其决策的传达与执行力也非常有效,高管对于银行的运营具有绝对且直接的影响力。

  对于改善国内银行的高管选拔制度,庄太量建议,高管职位应考虑与行政级别脱钩,促使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向银行流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