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皇甫嘉 李映泉
一家上市公司高管从事高尔夫运动花费巨额资金,却需要全体股东来买单,投资者们会答应吗?
近日,一名投资者向《每日经济新闻》投诉信维通信(300136,收盘价22.61元)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其上市半年后便斥资约200万元成为某高
尔夫球俱乐部会员。这是否变相侵害股东利益呢?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体致电公司时,董秘办工作人员回应说“正常”,这是公司老总进行高端人士沟通的一种方式。不过,有律师指出,高尔夫会员费用虽不违法但情理上应该予以谴责,并且保荐机构长江证券持续督导失职,应该以保荐人的身份对投资者做出解释。
高管花公司钱打高尔夫/
近日,有投资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反映,在信维通信3月28日公布的2012年年报中,居然出现了100多万元的高尔夫会员会费。
记者随即翻阅信维通信上市以来的所有资料,发现这笔名为“高尔夫球俱乐部会员费”的支出最早出现于公司2011年半年报中。报告中显示,公司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 “高尔夫球俱乐部会员费”,期初余额为0,当期(即2011年上半年)增加195万元,当期摊销5.06万元。
此后,2011年年报中,该项费用摊销12.66万元。公司同时作出特别解释:“长期待摊费用比年初增长146.43%,主要是公司支付的高尔夫12年会籍费用”。而在2012年年报中,该项费用的摊销金额为15.19万元,目前,账面上还剩余167.14万元的长期待摊高尔夫会员费。
按照信维通信年报中的信息,记者联系到 “深圳市西丽高尔夫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负责市场的工作人员。据她介绍,该俱乐部为高端私人会所性质,收费方面按照对象是个人或公司有所区分,但价格均在150万元至160万元之间,期限为截至2013年。
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信维通信进行了解,董秘办的工作人员给出以下答复。
“我觉得很正常吧,你觉得不正常吗?我相信很多公司都有这样一笔费用,只是说我们把这笔费用给公开了。”
“那个费用(高尔夫会员费)是老总们和高端人士沟通所需要的一种方式,这都是正常的情况。”
资料显示,信维通信成立于2006年,并于2010年11月登陆A股创业板。为何刚刚上市半年,公司高管就拿着股东的钱开始了这项 “奢侈活动”?
上市后业绩大幅变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信维通信高管涉嫌侵占股东利益的背后,公司业绩上市以来也出现大幅变脸。
资料显示,信维通信于2010年11月上市,此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2011年),公司实现7545万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6.58%。不料,2012年公司的经营情况急转直下,出现91.92%的净利滑坡,净利润仅为609.43万元,扣非后净利润更是仅有87.3万元,险些步入亏损境地。
雪上加霜的是,2013年首季,公司也面临着上市以来亏损最为严重的季节。一季报显示,信维通信大幅亏损1985.58万元,同比下挫334.89%。公司表示,每年第一季度为手机行业传统淡季,去年重组标的信维创科(北京)仍在整合期尚未贡献业绩,也继续承担子公司的各项费用,而培育的国际客户在报告期内尚未放量生产;同时,市场竞争却日益加剧,使公司产品售价、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公司继续推进扩展海外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也给公司带来了多项管理成本的增加。
显然,公司也意识到了成本给经营带来的压力。而卖方分析师近日也发文指出“费用问题”是公司今年首季亏损的重要原因。银河证券通信行业研究员的文章指出,今年一季度公司的费用率居高不下,首季管理费用2337万元,管理费用率是59.34,远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36.05%,预计今年剩下时间内费用水平依然难以下降,全年费用仍有1亿元左右。
既然费用已经损害到了公司的正常盈利能力,那么,这笔高昂的奢侈运动费用是否还有必要维持?
律师指保荐机构难辞其咎/
业绩大幅变脸的背后,是高管对上市公司资产的窥觊之心。
记者查阅了信维通信上市以来的所有公告,均未发现公司曾有过与“高尔夫活动”相关的任何娱乐支出,为何公司上市半年后便平添了高达200万元的此笔费用?
“连高尔夫会员费都找公司报销,太让人无语了,保荐机构是否尽到了督导义务?”某投资者向记者抱怨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信维通信上市时的保荐机构为长江证券,而保荐代表人是施伟和孙玉龙。
虽然信维通信在2011年半年报中便公开了高尔夫会员费用的支出,但在当年长江证券出具的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中,依然写着:“公司通过建立健全及规范执行内控制度,确保公司董监高管理人员规范运作,避免董监高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损害公司利益。”
虽然长江证券对信维通信此举并未表示异议,但律师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河北功成律师事务所薛洪增律师对记者表示:“对于信维通信高管高尔夫会员会费的报销问题,从法律上来讲虽然并不违反规定,但从情理上来说,公司上市后第二个完整会计年度业绩便大幅下滑并险些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维持高昂的娱乐费用,公司应该受到谴责。”
“高尔夫会员费用由公司买单,这实际上是扩大了公司高管的职务消费,这种行为不但对公司的长久发展颇为不利,对公司的股东也是不负责任的。目前公司仍处于持续督导期间,保荐机构难辞其咎。”薛律师补充道。
对于公司的业绩变脸,律师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2011年度营业收入与净利润还曾分别达到1.63亿元和0.71亿元,一年之后营业收入增加到2.16亿元,但扣非后的净利润却仅仅剩下87万元。即使将原材料上涨、员工费用增加等客观因素考虑进去,净利润却出现如此大幅的变脸,保荐机构应该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详尽核实,并且以保荐代表人的身份向投资者做出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