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李克强真刀真枪推动改革 重塑政府能力
香港星岛环球网14日刊文指出,任何一个“全能政府”的能力,都无法与十几亿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任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真刀真枪推动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重塑政府能力。可以预期,中国政府成功转型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文章摘编如下:
在李克强当选总理后的首场记者会上,他鲜明地提出三大理念,要建设创新政府,依靠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建设廉洁政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建设法治政府,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
新政府上任不到两个月,继5月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全面部署经济体制改革之后,5月13日,他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发表讲话,再次发力推动机构改革。此前,他还同各位副总理谈了工作分工,大家齐上阵,共推机构改革。内地机构改革正式发轫。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核心、抓手和突破口是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职能的要义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李克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此番转变政府职能的设计中,调整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之意十分明显。内地在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速度放缓在所难免。应对当下经济发展局面,如按照过去的思路出招,依靠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其方案往往是加大投资,砸出几万亿,投向铁(路)、公(路)、基(建)等方向,长此以往,政府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不良后果逐渐呈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又无处投资。
李克强提出的是全新的应对之道:改革政府的施政方向,放松政府管制,激发民间活力、社会创造力,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重新定位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转换政府职能。
过去,中国政府的强项是直接管理、调控经济生活,规划推动公共投资,甚至是亲身下场组织生产、经营。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这些强项有些已经不需要了,有的要弱化,有的要转变发挥作用的方式,政府决策要更科学、民主、规范。中国政府的一些弱项需要强化,如: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确保社会公平正义,扩大民间社会、公民对公共治理的有序参与等等。政府要归位、补位,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政府该管的要管好,该放的要放开。
要实现强弱转换,李克强需要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能力进行重塑。这条为政新路无疑是正确的,但走起来信非易事。
从目前看,李克强的思路是,以简政放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内地将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革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让市场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功效,打破市场分割和垄断。以简政放权促就业、创新,加快工商登记改革,削减名目繁多的行业资格证书制度,打破限制就业的门槛。减少审批环节,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营造就业的公平竞争环境。简政放权,分级管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的优势。
李克强强调,政府该管的要管好。要增强执政能力,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否则会对诚信守法的企业和个人产生不公平。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环保等监管。行政监管要与执法相结合。放与管是两个轮子。要宽进严管,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要比事前审批难得多。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现在内地产品供应充足,但服务落后。政府要为人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深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创新发展。可以预期,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后,责任更重,要求更高。
此外,要优化必要的审批。该审批的要审好管住,标准明确,权责分明。要加强和改善宏观和微观管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政府履行职能要依靠法律,权力要在法制框架下运行。可以看出,新政府誓言要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决不容忍刘铁男之流利用公权力寻租,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所谓“习李体制”就是复兴体制。这一代中国政治家深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不可能由政府来包办。任何一个“全能政府”的能为,与十几亿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均无法比拟。值得庆幸的是,当下的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意愿高度契合,民心所望,施政所向。可以预期,中国政府成功转型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中.新.网)
“克强指数”传隐忧:货币还在空转 经济增长仍偏弱
被英国《经济学人》认为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真实状况的克强指数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偏弱,构成克强指数的三大指标:4月工业用电量环比出现负增长,尽管同比增速较3月份上升4.4个百分点,但若按照日均用电量计算,同比也是负增长,显示工业生产仍疲弱;中长期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但对公中长期贷款持续低迷,显示企业对未来盈利预期不佳;铁路货运量也出现大幅下滑。
货币空转还在延续
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创造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名字命名,源于李克强在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参考工业用电量、中长期信贷余额和铁路货运量这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经济学人》自2010年底正式推出这一指数后,受到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
据了解,克强指数在编制时,工业用电量、中长期信贷余额和铁路货运量权重分别为40%、35%和25%。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根据三个指标绘制了最新的克强指数走势图,发现“克强指数领先于GDP和工业增速约两个月,其波动性大于GDP和工业增速,更符合民众的实际感受。”
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所数据,今年以来克强指数持续下滑,前2个月克强指数为6.12,较去年12月的7.77有所下滑,而3月份则直接降至4.41。4月份数据将于今日公布,据透露,尽管数据有所反弹,但并不明显。
“从构成克强指数的三大指标来看,4月工业用电量的回升,与去年基数偏低有关,所以这种上升趋势并不牢固。现在情况反映货币空转还在延续,货币信贷进入实体经济偏慢偏弱,并且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出现反季节下跌,预计未来工业生产还是较弱的。”
基于此,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对经济的判断偏谨慎。
三大指标数据均不乐观
事实上,我们具体分析三大指标在4月份的表现也会发现,数据并不乐观。
国家能源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4月工业用电量30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6%,这一增速较3月份的3.23%有较大幅度回升。但若按照日均用电量计算,同比仍是负增长。
而从环比看,根据当月值计算,4月工业用电量环比下降1%。这是2012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负增长(不考虑受春节因素干扰的1、2月份)。
工业用电量可以准确反映我国工业生产的活跃度,以及工厂的开工率,4月工业用电量负增长反映了工业生产疲弱。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余额26.69万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4月中长期贷款新增加4061亿元,其中,4月对公中长期贷款仅增加1750亿元,比上月少增780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对公中长期贷款持续低迷,前4个月,中长期贷款在对公贷款中的占比分别为52%、57%、37%、42%。
“对公中长期贷款持续增长有限反映了实体经济缓慢回升,企业对未来盈利预期不好的状况。”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铁路货运量也在持续下降。目前在我国铁路货运中,煤炭、石油、粮食等大宗物资占主体,仅铁路货运的煤炭就占全国煤炭的50%以上,我国能源消费又以煤炭为主,因此铁路货运量的变化会比用电量更快地预示经济的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完成99074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787吨,同比下降0.8%左右。业内人士称,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预计全年铁路货运量都不会有太大幅度增长。(.上.证)
四大行5月前12天新增贷款800亿 月度投放额有望回升
四大行5月上旬信贷投放未显异常。据申银万国调研统计,截至12日四大行信贷投放约800亿,符合正常月初投放节奏。对于5月整体投放预期,多家机构认为可能会回升到9000亿左右。
刚过去的4月金融机构整体新增人民币贷款7929亿,环比回落,但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均值。不过,申万对5月整体信贷投放回升的预期前提之一是存款的逐步增长。此前交行金研中心也寄希望存款的改善会促进5月信贷投放的回升。
但目前仅从个别大行的表现来看,存款的改善不明显。本报记者自知情人士处获悉,某国有大行5月前13天存款负增长333亿,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仅有93亿。
4月金融机构存款变动优于预期曾给市场带来良好预期。由于3月金融机构存款大增4.22万亿,4月存款负增长在预期之内,但仅较上月减少1001亿元,降幅明显收窄,去年同期环比减少额为4656亿元。
分部门看,受大量储蓄存款转为理财资金的影响,4月住户存款大幅下降了934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一改以往季初减少的局面,当月增加了3107亿元,交行金研中心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外汇占款持续明显增加;当月财政存款季节性增加了5224亿元。
但4月表现优于预期不表示存款的根本性改善,且值得一提的是,据此前申万草根调研,四大行4月首周存款流失高达1.7万亿,但至4月底,4大行存款仅负增长1340亿,这要归功于最后9天的冲刺,月底四大行存款数据较4月21日大增1.56万亿,这或是上述大行5月上旬存款负增长的一个原因。
除了存款的制约作用,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也是重点决定因素。就4月数据表现而言,目前的解读多不乐观。4月金融数据显示,4月企业中长期贷款1750亿,相较一季度月均值2800亿有较大幅度回落,而住户中长期贷款上升主要是由住房按揭推动,申万认为这反映实体经济需求仍然较为疲软。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也认为,4月对公中长期贷款持续低迷反映了实体经济缓慢复苏、企业对未来盈利预期不好的状况。不过,交行金融研究中心依然预计5月新增贷款保持平稳,6月有所上升。
此外,一线业内人士则对本报记者说,就实体经济的变化而言感受并不明显,但感觉上今年银行贷款规模相比去年更宽裕,不过目前来看这种变化仍未反映在贷款利率上。
按季度间3:3:2:2的投放节奏预计,一季度与二季度信贷投放整体持平,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2.75万亿,考虑4月已投放近8000亿,意味着随后的两个月可投放额接近2万亿。(.上.证)
金融热经济冷再现 货币政策独木难支
近日4月份的宏观、金融数据出齐,有一个困扰市场数月的现象再度出现,即经济“冷”金融“热”。诚然,金融传导至实体经济需要一段时间,但是现在看来,单单一个时滞的理由已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资金利用率降低、资金空转增多,或是另一原因。
分析人士指出,单靠货币政策难以改变经济与金融数据相背离的现状,中国需要进一步的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需要及时找到结构转型的方向。
金融、经济数据相背离
在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看来,4月份信贷与实体经济数据再度“打架”。
数据显示,4月新增贷款为7929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达到了17.75万亿元,M2的增速更是达到了16.1%,处于两年来的最高位。
但是4月实体经济增速却不尽如人意。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尽管高于上月的8.9%,却低于市场预期,“这一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增长动能偏弱。”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向前看,基数效应将在5月份消退,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难以继续加快。”
刘利刚指出,从这些数据来看,货币和信贷支持的力度的加大,并没有转化为经济的成长。
但是房地产数据是个例外。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显著加快,当月同比增速提升至23.1%。这与一季度信贷较多地流入房地产业有关,今年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高达710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占同期各项新增贷款的27%。彭文生直言,这是“房地产业对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挤压加剧。”
资金空转确实存在
通常金融数据传导到实体经济会有一个滞后期,通常在3至6个月。权威人士测算,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GDP的时滞大概是3个月。
今年1月份货币金融数据取得“开门红”,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量则高达2.54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位。但是如此红火的金融数据并没有反映在4月份的宏观数据上。
因此,单单一个时滞的理由已经无法解释金融热、宏观冷的现象。
上述权威人士表示,造成这一现象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比较多的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另一方面,社会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利用率降低,经济主体中“三角债”的情况较以往严重。
江苏某建筑公司老板告诉记者,确实今年从银行申请贷款比去年容易,银行审批的贷款额度也比去年“豪气”。但是他的公司更多的是借新、还旧,例如他向银行的1000万贷款即将到期,于是他向银行再次贷款同等额度,用于偿还先期贷款,相当于变相的展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并没有一笔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化解数据背离需改革综合拳
面临经济“冷”,金融“热”,货币政策何去何从?眼下,市场对货币政策的猜测,也从数月前清一色的“稳健”、“中性”的字眼转变为收紧还是宽松抑或是降息的争议。
一派从金融“热”的角度认为,货币增长高于预期,流动性持续处于宽松状态,短期内降息不太可能,货币总量需要收紧。
另一派则从经济“冷”的角度认为,当前经济增长势头偏弱,货币政策将朝向宽松方向微调。彭文生就建议,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银行间利率下行,以及增加信贷供给。
而从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看,单纯的货币政策调整难以改变经济与金融数据相背离的现状,也难以调和两者间的矛盾。
刘利刚建议,单纯依靠货币政策难以支持整个经济的成长,中国仍然需要结构性改革,来推动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些举措应该包括结构性减税、去监管化并鼓励垄断领域的竞争、利率市场化以及深化资本市场的发展。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则表示,其实真正重要的还是实体经济要找到结构转型的方向。毕竟金融是服务行业。如果实体经济能找到好的方向,金融的问题和风险是可以“时间化空间”地去化解的。即便以前有风险,只要经济转型方向是确认的,那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消化掉。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上.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