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国际上“看空中国”的言论此起彼伏。比如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宣布,将中国偿还长期本币债务的评级从AA-降至A+;摩根大通将中国股票评级降为“减持”;巴克莱则称,越来越多迹象显示,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形势正在恶化,特别是在中国;国际投资大师索罗斯在此前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仍有硬着陆风险。
总体看,这些“看空”言论的逻辑基础大致包括:中国的影子银行、政府融资平台及房地产信贷引发的坏账风险浮现,银行资产质量存在恶化的担忧;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A类评级国家,而且波动性较大;中国通胀风险上升,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等等。当然,这些观点最终指向中国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以及由此掣肘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
实际上,对于“看空中国”的言论我们并不陌生。十几年前,看空中国经济的论调曾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较为集中,中国“银行业技术性破产”之类的论点也持续到2002年。在这之后,中国推动了银行业改革,一直到2009年,那些看空中国的言论不攻自破。此后,看空中国经济的论调变得非常少,即便有,也是从经济结构,比如过分依赖外需、投资储蓄失衡、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趋高等大结构方面来谈。
而今,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复杂严峻形势,在这一背景下,“看空中国”的言论再度集中而来。对于这些观点和分析,我们当然要仔细聆听,并将其视作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警醒之言。
不管是过去回应“看空中国”言论的经验,还是要化解当前面临种种问题的方法,除了进一步改革别无他途。可以说,加快改革是对“看空中国”言论的最好回应,是中国经济站在更高起点之上再出发的动力之源。
加快改革是对“看空中国”言论的最好回应,原因在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余个年头,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世界瞩目。回顾过往改革路径,很多领域要么是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要么是先易后难,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发展,改革的成功令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有了质变。“没有改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这一取得广泛共识的结论告诉我们,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未来看,改革依然是最大的红利,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完善过程中,靠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还有巨大的潜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
加快改革是对“看空中国”言论的最好回应,关键在于通过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远近结合,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也就是要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可以说,要实现经济转型,化解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元气。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要稳定增长、防控通胀、化解风险,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迫切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出实招。要把已经看准、具备条件、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抓紧推出,干一件成一件,不断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加快改革是对“看空中国”言论的最好回应,重点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夯实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过去30余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创新是金融体系逐渐完善、金融生产力充分发挥、金融风险有效化解的关键所在;入世10年的实践同样昭示,改革创新是金融业迸发蓬勃生机、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随着这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的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提高。即便如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迫切,加快金融体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的呼声逐渐升高。上述那些“看空中国”的言论,大多也是将矛头指向了中国金融体系,这更加警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