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难以上涨? 水皮:热钱醉翁之意不在酒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为何难以上涨? 水皮:热钱醉翁之意不在酒

加入日期:2013-5-11 11:26:2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中国股市为何难以上涨?
  发现千倍股真的靠谱吗?
  水皮:热钱醉翁之意不在酒 A股和美股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
  桂浩明:央行现有货币政策将常态化
  李志林:转战升级板渐成共识
  顾铭德:全球热钱涌动 中国左右为难
  贺宛男:PPI不转正股市难转强
  谢百三:执行国五条应引入问责制

  中国股市为何难以上涨?
  在全球降息的大背景下,管理层不仅实施了接连性正回购操作,还重启了时隔17个月的央票。由此看来,管理层的态度是相对谨慎的。三大核心因素影响着股市的涨跌。
  其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历史的经验所述,货币政策的紧张与否将影响着全年的股市行情。以2009年为例,当年管理层实行着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当年的M2增速超预期达到29%!纵观当年的股市行情,基本呈现出小牛市的行情。再以近3年的货币政策为例,国内采取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2010年与2011年相应的货币政策显得相对趋紧。回顾当时的股市行情,2010年全年股市下跌14%,2011年全年股市下跌21%以及2012年全年股市上涨3%。可见,货币政策的预期对股市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如今,当前的货币政策显示出相对趋紧的态势,也就是意味着今年的资金面压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其二是经济发展形势。以近日公布的经济数据为例,其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4%,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下降2.6%。对于前者,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或属于市场预期值的上限。对于后者,PPI的超预期下跌体现出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不明朗。不过,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PPI指数涉及原料、工业、半成品等价格因素,而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暴跌也是PPI指数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经济发展形势不明朗的大背景下,股市也难言转强。
  其三是场外资金的进场意愿。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高,热钱流入预期也愈发强烈。前期管理层打压影子银行、债券市场等场所,将会释放出部分的避险观望资金。如果这些场外的避险资金能够进入股市,将对股市形成较大的利好。除此之外,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的投资额度扩大以及各种资金入市的预期也是股市上涨的必要前提。然而,当前的市场却存在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即场外观望资金不敢轻易进入股市,而热钱流入中国,更愿意进入具有保值增值潜力的房地产市场。
  从近期国内股市的几大指数表现来看,呈现出罕见性的分化现象,即主板市场表现欠佳,而创业板、中小板市场却表现出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资金面的问题。前期市场依靠着占比权数很大的金融股票进行拉涨,消耗了巨额的资金。而当前市场要想得到重新上涨的动力,必须消耗巨量的资金来拉动这类权重品种的上涨。然而,从当前的市场存量资金以及增量资金的表现来看,显然是不现实的。然而,资金更愿意购买占比权数很低,且具有盈利性增长预期的中小市值股票。因此,指数的分化走势也就逐渐显现了。
  当前的中国股市缺乏的是一种有效性的投资信心。每当股市稍微转强,市场又会陆续出现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利空性消息,致使场内做多资金不敢持续性看涨。而当市场出现疲弱的走势时,管理层却迟迟不释放出坚决的救市措施,从而导致股市萎靡不振。因此,中国股市失去了吸引力,也就导致场外资金谨慎观望的态度了。(.证.券.时.报 .郭.施.亮)


  “发现千倍股”真的靠谱吗?
  曾梓
  [ 做股票投资,除非原股东想拉高出货或上市公司想要再融资,股价的高低对上市公司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股票买卖的涨跌只是财富在现有股东之间的转移,上市公司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去维护股票价格。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调研都是应景之作 ]
  看彼得·林奇教人买股票,写的是“如何寻找十倍股”。看中国“专家”写文章,则往往是“如何寻找百倍股”,近日更看到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章《如何找到未来涨1000倍的股票》。
  客观地讲,这篇文章是写得不错的。有对国外投资大师的投资思想的总结,有中国股市成长案例的实证。尤其是其对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人投资思想的总结,应该说比他们的原话更系统、更明确,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文章对寻找“未来涨1000倍的股票”界定了几项标准:广阔的成长空间、优秀的商业模式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卓越的企业家精神、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投资者沟通关系、合理的估值。这几项关于企业投资价值评估的方法,应该是我们在做产业并购、战略投资和Pre-IPO投资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所以每一句话都有知音之感。
  但这篇教人“如何找到未来涨1000倍的股票”的文章并不被网上的阅读者所接受和认可,网友的留言和评论基本上是批评和嘲弄。
  其实,笔者对于这篇文章有知音之感是因为笔者也用这样的方法在做PE(私募股权)投资,并要求我们的团队必须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来选择和评估投资对象。事实证明,这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价值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针对这几年国内PE市场上投机盛行,众多的PE管理机构疯狂地盲目投资,笔者还写过一篇文章《别用“炒股票”的思维做PE》,告诫我们的同行,不要忽视PE投资的流动性风险,不要用“炒股票”的思维来赌上市和赌估值。
  但是,对于是否可以用作PE的方法来“炒股票”我是存在质疑的。
  做PE投资,除了前几年因为创业板所体现出来的财富效应引发的全民PE的疯狂,Pre-IPO成了卖方市场主导的融资方海选投资人,投资人不计成本、不讲程序盲目投资的情形外,在大多数时候,投资方能相对处于比较强势的谈判地位,也就能对融资方进行比较全面彻底的调研。这一方面能真正做到前述“千倍股”文章中所说的在确定“千倍股”基本标准之后“深入地调查研究,通过走访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和企业内部各阶层的人员,更深层次地了解企业,判断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也能和被投资方就公司治理规则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探讨。
  而做股票投资,除非原股东想拉高出货或上市公司想要再融资,股价的高低对上市公司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股票买卖的涨跌只是财富在现有股东之间的转移,上市公司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去维护股票价格。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调研都是应景之作。
  比如,有一家被众多机构看好的上市公司,其2011年年报披露该年度“接待机构和投资者实地调研情况统计”,全年共接待了33批次投资者实地调研,涉及约114家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而33批次所谓的“实地调研”中,只有一次是在和生产搭边的“某某出口基地会议室”进行,其余的调研都是在和生产现场无关的地方听报告,其中:在董秘办公室21次、在当地五星级酒店9次、在董事长办公室1次、在公司会议室1次。虽然这些参与“实地调研”的机构中似乎没有“千倍股”文章的作者所在的机构,却也有不少管理着数十亿资金的基金公司。说句实话,对这样的调研能发现符合“未来上涨1000倍”的基本要求的股票,恐怕说了也只有自己相信。
  而就这样的调研,调研机构却能连篇累牍地写出针对该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我曾通过一个在券商的朋友要到一份视为“机密”的研究报告。报告堂而皇之地给了投资者“推荐”的评级。对这样的所谓研究报告,其水分之高可想而知。
  我不知国外那些声名赫赫的投资大师是否也采取这样的调研方式。不过我看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似乎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译者总结彼得·林奇的成功是因为他超常的勤奋,比如:每天要看三英尺高的资料、非常重视亲自对上市公司调研,其中1985年访问了463家,1986年访问了570家。我不知道译者有没有常识,但我是不相信一个人能在一年内亲自对570家上市公司进行访问的。
  据说华尔街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五只大猩猩和五位投资专家进行投资比赛。大猩猩选股方法是拿皮球去砸写有股票代码的墙面,砸中的股票就买。专家自然依据其投资模型去选股。最终的投资成绩,大猩猩比投资专家好。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调侃机构投资者的故事,但投资者确实不必要过分轻信专家的话,因为专家们说的和做的未必真的一致。
  不过,对于彼得·林奇告诫个人投资者在自己熟悉的商业领域、依据一定的判断方法去寻找“十倍股”的建议,我倒觉得比较可靠,至少比“千倍股”的说法来得可靠一些。(作者为资深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第.一.财.经.日.报)


  水皮:热钱醉翁之意不在酒 A股和美股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
  种种迹象表明,热钱正在有条不紊地进入中国境内。和以往一样的是,我们的外管局有察觉没办法,和以往不一样的是,现在我们并不明白热钱的去向,悬念丛生。
  热钱进入的迹象之一是人民币汇率连续地上升。其实人民币升值和热钱进入有时候很难分清楚,哪个是因或者哪个是果,或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根据央行的货币报告,2013年一季度,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是6.2689左右,这个汇率已较上年末升值0.26%,按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第一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52%。但是最新的数据表明,人民币汇率已经连续10个交易日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升值达749个基点,而2012年全年升值不过146个基点。5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报价已经是6.1925,突破了6.20的大关,从目前的状况看,升值势头已有点势不可挡的味道。
  热钱进入的迹象之二是外汇占款人民币急速上升。来自央行的口径,一季度中国外汇占款余额为27.068万亿元,其中三月新增是2363亿元,二月份新增是2954.26亿元,一月份是6836.59亿元,整个一季度新增12154亿,创历史新高。第一季度M2增速达15.7%,超出央行预期,央行总结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外汇占款人民币的增加,这是央行不能控制和预测的资金,这恐怕也是央行启动央票的无奈之举,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之后总要收回,不是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就是票据、回购。
  热钱进入的迹象之三就是外贸数字虚高现象严重。中国海关4月10日发布的数字表明,中国3月份出口额为1821.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进口额为1830.74亿美元,同比增长14.1%,但是对美出口则下滑了6.5%,对日出口则下滑了10%,对欧盟出口下滑了14%,对中国香港出口却反常地增长了92.9%,对中国台湾出口增长44%;同时,一季度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货物贸易量达1146亿美元,增长1.3倍。这意味着,相当部分的出口是虚的,目的就是走账,为外汇进入中国找一个贸易理由而已。众所周知,中国实行资本项目高度管制,境外资金进入中国的合法合理渠道是QFII和RQFII,但规模有限且可控,热钱往往选择灰色路径,主要包括外贸过程中虚报进出口价格、外商直接投资中虚报出资和虚报亏损、海外汇款等方式,香港是传统上的中转站,是热钱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
  热钱,热钱,逐利而来,一般热钱是不会投资于什么产业的,更不会有长期的打算,过江龙资金的特征就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那么这个利又在何处呢?是人民币升值这点利,还是人民币存款这点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美联储量化宽松还没退出,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又竞相降息开始新一轮货币宽松,本币贬值已经成为经济复苏的资本,日本人称之为“安倍经济学”,跨境套利完全是有可能的,这一点或许会重复2005年汇改之后的情景,在欧美拿到的零利率贷款拿到中国来,不投资仅吃升值的汇率和利差,无风险收益年化就在5%以上,何乐而不为?央行报告显示,一季度存款余额为100.7万亿,同比增长16.0%,分类看,居民存款增速为16.5%,回落0.2个百分点,但企业存款同比增长14.5%,增速比上年末高6.6个百分点。不过,即便如此,对于热钱而言,吃存款不是目的,或者说不是终点,最多是搂草打兔子顺带手的事。根据历史的经验,热钱的醉翁之意不在于炒房就在于炒股。
  究竟是炒房还是炒股?
  现在也没有答案,炒房周期长,风险相对大,炒股周期短,风险相对较小,前者取决于政府政策,后者取决于市场预期。毕竟A股和美股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补涨足以让人心向往之,更何况还有H股的倒挂,而热钱迟迟不入楼市,恐怕也在等待股市的机会,看看谁能忍得住寂寞。(.华.夏.时.报)

 


  桂浩明:央行现有货币政策将常态化
  导语:央行调控新动向--重提把好流动性总闸门,首次警示资金池风险。5月10日经济之声评论:继续稳健货币政策,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中广网北京5月1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央行发布《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把好流动性总闸门是央行在《报告》中部署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所提到的,也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首次采用这一说法。在上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于流动性管理所采用的说法尚是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
  央行提出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有评论认为,这次提出把好流动性总闸门是因为客观上央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加大,难度加大。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对此作出分析评论。
  桂浩明:我认同这种观点。第一,在这两次报告发布的当中,中国的M2也就是广义货币总量已经突破了100万亿,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抛开中国货币是否超发的争论,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货币发行量最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流动性压力显然是巨大的。
  第二,今年以来由于实体经济仍然处于弱复苏状态,大家对于释放流动性,鼓励经济发展类要求也在增高,但是央行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控制好流动性。海外的资金热钱在不断的流入,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管好流动性,一旦松动很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将如何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报告中也给出了答案: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央行在一季度创设了常设借贷便利(SLF),配合此前已公布的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桂浩明:目前这种情况下,央行会继续使用常规的工具来调节市场,但是现阶段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不是很容易,更多还是通过中短期的比如公开市场操作来执行。最近央行重新恢复了已经停发17个月的央行票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措施,目的都是为了能够随时调节流动性,我觉得这当中还有一个很大的背景:现在我们的外汇占款上升比较快,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外汇占款形成很可能对流动性管理造成缺陷,所以需要通过各种工具予以对冲。
  从现在来看,央行的这些举动成为常态的可能性比较大的。整个国际市场当中,各国都在量化宽松,很多资金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度都会提的很高,因为毕竟中国的利率比较高。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完全止住外围资金的入市,既然这种情况下要考虑到整个流动性的管理,通过控制各种手段来控制造成外汇占款等其他因素造成的货币过度发行。
  直指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五宗罪
  《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以专栏的形式首次警示了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的五大风险:包括不单独核算投资收益、期限错配、资产和负债的双重表外化、信息不透明、权责不明确等。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历史上,如此细致地专门分析一项银行的具体业务实属罕见。
  桂浩明:过去银行理财当中通过资金池的情况不是非常多,所以不是特别重大的问题,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个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了。如果说当初它只是一个资金池不断积累的过程,现在恐怕已经成为了风险积累了,因为所谓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期限索赔、利率索赔,各种资金借贷关系当中不是一对一的形式,而是一批资金对应的一批贷款,这样的构成当中构成了资金要靠不断的后续资金补入,才能够解决借新贷款的还贷问题。这种靠借新债还旧债,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上是使得风险非常大。
  据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1万只,资金余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64.4%。目前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占全部表外理财产品只数的比例超过50%。从2011年开始,资金池理财产品爆炸式增长就已引起各界瞩目。在分析中国的影子银行时,不少学者会将理财产品划归影子银行一类。央行指出,加强表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同时建立和健全商业银行的防火墙,避免表外业务风险的跨市场、交叉性传染。防范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的五大风险,接下来会有哪些具体的动作?
  桂浩明:银监会的8号文提到,第一要求降低表外业务的规模,然后把一些表外业务归纳到表内业务来,即便在表外也要参照相关的管理标准相关的规范要求加以管理。
  第二,对理财产品特别是非标准的理财产品控制总量,不超过整个银行资产规模一定的比例。
  第三,要禁止资金池业务的继续扩展,今后全国资金可以来逐步的消化。这一两个月来,各方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出了很多的政策措施,在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当中集如此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在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是防范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方面确实重视程度很高。(.中.国.广.播.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