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电力遭大股东釜底抽薪 主动停产或为回购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凯迪电力遭大股东釜底抽薪 主动停产或为回购

加入日期:2013-5-10 1:58:40

本报记者 晓晴 广州报道

5月9日,凯迪电力(000939.SZ)公告显示,2013年4月,公司旗下已并网生物质电厂当月累计完成发电从今年3月的8542.7万千瓦骤降至5595.04万千瓦降幅高达34.5%。

在公司发电量骤降背后,公司表示,经公司七届二十七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由大股东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阳光凯迪”)对宿迁、桐城、五河、望江、万载五电厂进行回购。

不过,对于大股东的回购电厂行为,有投资者对此并不认同。“今年3月,公司发电量才刚放量,大股东却以业绩不达标为由,回购这5个已经正常投产的电厂。此前,上市公司正常投产的电厂也仅仅只有7个,如今一下就被大股东回购走5个。这不是‘釜底抽薪’是什么?”

本报记者注意到,被阳光凯迪以亏损为由而回购的5家电厂背后也大有蹊跷。早在2011年,上述5家电厂全部实现盈利,而且全部完成了大股东预测的盈利目标。但转眼一到2012年,却又离奇全部报亏。而长青集团(002616.SZ)2012年全年生物质发电的毛利率却高达26.85%。

另据凯迪电力2012年年报显示,2012年凯迪电力生物质发电业务之所以出现亏损,主要是在去年7月至10月,生物质电厂主动停产进行燃料收购工作整顿,打击燃料收购过程中出现的腐败、贿赂、中间商恶意哄抬燃料价格等不法行为。由此,在停产整顿过程对年发电小时数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导致业绩的短期受损。由此看来,这部分资产并非经营状态不佳,甚至可以说是“主动”亏损。

“回过头来看,大股东回购电厂行为存在诸多不妥之处。这本身看起来就是个圈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早已设计好的局。”有投资者直言。

凯迪电力内部人士在回应质疑时则表示,关于宿迁等五电厂的回购事宜,公司严格按照之前的相关承诺执行,并经公司七届二十七次董事会审议通过,授权经营层具体执行。

大股东涉嫌做局

早在2010年12月,阳光凯迪决定把宿迁电厂、万载电厂、望江电厂注入到上市公司,凯迪电力共耗资29600万元。2011年12月,阳光凯迪又作价9618.00万元将五河电厂、桐城电厂各51%的股权注入到上市公司。

当初上市公司高溢价购买大股东的半成品电厂,把巨额现金流转给大股东做生物质油。如今,电厂磨合期满,工程完工,大股东却又借机回购。

“公司内部自曝腐败,应该采取法律措施进行制裁。否则,管理层是既失职又渎职。相反,公司却采取停止发电来达到整治生物质燃料供应市场的目的,是典型的休克式疗法,也是牺牲股东的利益。而且,在未经公司董事会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决定停产,这明显也是置中小股东利益于不顾。”有投资者对此深感不平。

有投资者还认为,停产这么大的事情,难道公司没有意识到将会造成电厂业务亏损,造成相关电厂的年净利润预测值将无法兑现吗?

他直指公司去年的停产整顿就是为了电厂业绩亏损找了台阶下,同时也是为下一步大股东回购“创造条件”而设出的“苦肉计”,就是为了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实际上,造成凯迪电力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改善管理后扭转亏损局面还是指日可待的。如果大股东为上市公司长远利益考虑的话,就没必要迫不及待地回购这5个电厂了。”上述投资者质疑道。不过,前述凯迪电力内部人士却坚称,上述回购行为的触发是当初收购时就作出了明确规定,公司之前的关联交易已经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现在回购无需再经股东大会决议。

公司遭“釜底抽薪”

此前,公司为了投资生物质电厂,不惜高息举债。2011年11月,凯迪电力就按票面利率8.5%完成了11.8亿元公司债券的发行。截至2012年年末,凯迪电力计划在生物质发电领域的总投资额已高达594000万元。其中,2012年全年共投入198314万元,累计已投入资金456440.7万元。

相比之下,如今阳光凯迪的回购成本却显得极低。

按照当初阳光凯迪作出的业绩承诺,如果标的公司中某一家公司的年净利润低于其对应的预测年净利润,阳光凯迪将按照该家公司对应的交易价格加上由凯迪电力后续投入的工程建设支出以及对应交易价款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作为资产回购的价款,对凯迪电力所收购的股权进行回购。

可以看出,公司8.5%的发债融资成本是远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在此种情况下,大股东却仍按存款利息来低价回购电厂。上市公司明显有所损失。

不仅如此,所谓“后续投入的工程建设支出”的计算也颇具弹性。毕竟,凯迪电力和阳光凯迪均为同一实际控制人陈义龙旗下,在很多方面的投入即可以看成是凯迪电力的投入,也可以看成是阳光凯迪的投入。现在,市场担心大股东是否会故意做低“后续投入的工程建设支出”费用,让上市公司再度吃亏。

而且随着电厂的回购,新问题也将接踵而至——大股东将如何解决与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