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军”吹响进攻公募集结号私募响应者寥寥无几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场外军”吹响进攻公募集结号私募响应者寥寥无几

加入日期:2013-5-1 10:07:47

  一个月后,“公募之城”就将对符合条件的私募、券商、保险等机构敞开大门。

  然而至目前为止,相对于保险、券商的积极、热络,私募方面只有星石投资已拔寨启程。其他的私募,据记者了解,虽也有“入城”之心,但都还在观望。它们最大的顾虑不再是担心“烧钱”,而是不知道入城之后该如何生存。

  外围军齐冲锋

  知名阳光私募星石投资已筹建了公募业务部,拟发行公募产品,这则消息,在近来平静的私募业内激起了不小波澜。

  星石投资总裁杨玲向记者证实,是因证监会规定公募业务在投资决策流程上必须完全独立,公司才将投资部分成了私募与公募两个独立部门,从而有了网站上显示的“公募业务部”分支。目前,星石在私募业务配备了6名基金经理,以江晖为主;公募业务配备了两名基金经理,以罗敏为主。

  星石投资市场部营销策划主管奚韬向记者透露,他们会在新基金法实行后第一时间提交公募牌照的申请,而对于获批的时间,也较为乐观,认为在政策支持下,会比公募基金公司筹备成立周期大大缩短。

  相较于私募来说,其实,券商和保险资管对公募业务的追求更为积极。今年2月18日,随着《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的发布,私募、券商、保险及PE等资管机构都取得了在新基金法实行后开展公募业务的资格。

  记者了解到,早在多月前,泰康等多家保险资管公司就已做好了公募基金的发行管理方案,争抢人才,争夺首单。

  券商方面,竞争尤为激烈。自券商资管发行集合理财产品从审批制改成备案制后,该类产品的发行数量一直不断暴增。而为了集中力量筹备公募业务,进入4月以来,一些集合理财规模靠前的大型券商却明显放缓了产品发行节奏。数据显示,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申银万国、恒泰证券等4月以来发行的产品数量分别为3只、6只、2只和6只,它们在今年3月份的发行数量基本都是10只以上。

  中小券商实际上也不甘示弱,为了达到发行公募产品“20亿元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要求,纷纷抢发新品。如集合理财管理规模不足20亿元的国海证券,3月份发行了3只产品,4月发行数量翻倍,前10天就发行了4只。

  如何定位成私募最大掣肘

  至目前为止,星石投资还是私募领域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有实质行动向公募行业进军的公司。其他的大型私募,据记者了解,包括具备硬性条件的重阳、泽熙、金中和、朱雀等,都只是表示,一直高度关注着“私转公”,但行动上仅限于等待监管部门的具体细则、观望行业动向、评估自身实力等,尚未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在私募业内人士看来,星石之所以敢做“先锋”,一方面与其公司背景有关,江晖、罗敏等主要管理层都出身公募,熟悉行业运作方式;另一方面,星石在发行私募产品时,主要是和银行合作,渠道上也没有太大问题。但这些必要条件不是每家大型私募都具备的。

  此前,很多私募对发展公募业务不敢兴趣主要是怕“烧钱”。私募基本都是民营,它们不似公募那样有着雄厚资金实力的股东背景,成本小,难以负荷庞大的公募运营体系。

  其实,目前最为掣肘私募发展公募业务的是定位的迷茫,金中和投资首席执行官曾军和朱雀投资的相关负责人都向记者表述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公募行业目前同质化竞争已十分严重,如果私募进军公募没有自己的特色,完全靠硬拼,不仅占不到便宜,也没这个必要。

  曾军说,私募发展公募业务要“量体裁衣”。

  “星石虽然开了个头儿,但它的路径不能被复制。”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总监刘进义表示,星石涉足公募的动力是丰富和延展自己的产品线。此前,星石的私募产品一直风控为先。现在,他们觉得风险收益控制模型已经成熟,想通过公募产品提高仓位来追求更好的业绩。

  公募反应不一

  对于私募、券商和保险等资管机构将发展公募业务,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直都知道狼要来,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星石投资将为私募机构进军公募行业提供借鉴和标杆。

  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大型公募基金公司还是较为镇定和淡然,他们认为自己在规范运作、投研、公信力和资金实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私募进“公”的冲击不会太大,反而是券商和保险资管的公募业务值得提防。

  中小型基金公司就感到压力明显了。北京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称,公募基金运营维护需要很大成本,比私募要多得多,近两年新基金公司大量“烧钱”,有的公司若不是股东不断增加资本金早已活不下去。

  “地位还没站稳,肚子也没温饱,又来了不少抢食的,危机感不强才怪。”他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至目前,纳入统计的30家基金公司2012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7.25亿元,具有可比数据的29家基金公司净利润总额同比减少了13.22%。30家基金公司中,有6家基金公司去年亏损,均为中小型基金公司。

  不过,中小型基金公司面对竞争也没有坐以待毙,安信基金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特色,公司现在每次开会都强调苦练内功,做好自己擅长的事。

  2012年,中小型基金公司浦银安盛、财通等利润大幅增加,得益于向私募领域的“渗透”,发展专户。就此不少私募大佬感叹道,现在有些公募基金公司已和阳光私募无异。

  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至目前,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红塔红土、英大等管理的资产都是专户产品;浙商、安信、财通等专户规模也都占比超过50%。(.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