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5月1日电(记者樊曦、初杭、齐中熙)在我国众多的劳动者大军中,总数不断增长、并已超过2.6亿的农民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的就业形势如何,有着怎样的喜与忧?在沈阳,记者采访了一些农民工,记录下了他们的心声。
“小车不倒尽管推”
家住吉林白城的于长江今年60多岁了,小学五年级文化。年轻时一直是个地道的农民,直到30多岁市里新开砖厂招工,他才兴冲冲地扔下锄头,当起了工人。
“那时候自豪,最多时候,一个月能挣300块钱。”回忆起那时候,老于美滋滋的。
后来,老于跟朋友一道到外地打起短工。那些年,他做过瓦匠、待过车间、甚至还干过固定外墙玻璃的“空中飞人”,不知不觉熬成了第一代“打工仔。”
“我那个年代做农民工,挣得是劳力的钱,过得是苦心的命。”老于说。
作为第一代农民工,老于经历过欠薪、生病,几乎什么苦都吃过。然而幸运的是,新一代的农民工不用再像老于当年这样苦,现在农民工的境遇要比他那时强很多。
沈阳市总工会农工部部长蒋阳介绍说,对农民工权利的维护,工会组织从清理欠薪入手。从源头上,成立了由工商、劳动、建委、法院、公安、司法、工会等职能部门参加的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就是抓农民工入工会、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保障金制度,从制度、从源头维护农民工权益。
“去年,沈阳农民工入会和集体合同动态签订率达到100%。集体合同为农民工提供了维权的依据。同时,工会还联合人社、安监等部门对全市工地进行抽检,调查有无欠薪苗头,而不是像以前等堆到年底时才集中查访。”蒋阳说。
“现在是小车不倒尽管推,不给儿女添乱就好。”老于说。
“希望比工资更重要”
29岁的闫海义是黑龙江人,初中毕业就干上餐饮业。今年,饭店、酒店的工作格外难找。几天前,一家建筑公司来招工,日薪200元,包吃包住,许多老工友看着这条件直眼馋,他却不为所动。
“去了就是出大力,待在工地,一点希望都没有。”小闫说。
建筑行业由于劳动强度大,用工主力一直是外来农民工。如沈阳市建筑行业旺季时职工达到38.8万人,其中农民工36.2万人,占总数的93.3%。而剩余6.7%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城里人,农民工的上升空间极为有限。
缺乏上升空间、没有归属感,让农民工开始出现“断档”现象。
据沈阳有关部门统计,建筑行业11个主要工种中,以木工、瓦工的工资水平最高,多数日薪能达到300元,建筑旺季时更多,对其需求也最大。但是,企业拿出高工资,年轻农民工也少有愿意干这一行的。
沈阳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监理张东告诉记者,目前工地上的来自农村的技工多在四五十岁,这些工人做既要体力又要技术的活已经不大合适。但没办法,建筑行业在年轻人眼里确实“人见人嫌”。
今年27岁的张强初中毕业后,做瓦工的父亲多次让他跟自己学技术,他都不肯,想往城市圈里闯一闯。他每次和父亲争执时总会说:“现在挣力气钱确实容易又快,但年纪大了还不是跟您一样,有什么希望?”
面对这种现象,沈阳市工会在建筑行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并规定了建筑行业年度职工工资平均增长不低于10%。
“政府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帮农民工讨薪是好事,但对年轻人来说,给我们进步的希望远比工资更重要。”张强说。
“就业歧视”还是“空有柴火点不着”?
初春的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记者看到已有近千名前来找活计的打工者,他们或举着求职广告、或在衣服上贴着工种种类,眼神中充满急切和疲惫。
让农民工感到恼火的,不仅是活难找,还有老板的冷眼和“歧视”。
一些五六十岁的农民工的感受更为明显。辽宁彰武的农民工赵昌学说:“许多老板一看我走过来,直接扭头走了;有的更绝,那眼神就像看见苍蝇一样。”
老赵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农民工表示,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是常有的事。“相貌不好的、岁数偏大的,老板根本不考虑。”
一位在沈阳开饭店的小老板却说,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形象、素养差,而年轻人又不肯出力、缺乏技能,但这些又是服务业最看重的,许多老板不满意他们的工作状态。“许多民工空有柴火点不着,有活也干不了。”
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工会主席张学东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待遇要求高,又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在找工作受挫后,往往产生畏难、抱怨等情绪。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新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的帮扶力度,同时在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上升渠道,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空间。
“有关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对农民工充满敬重、关爱的氛围,尽量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作者:樊曦 初杭 齐中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