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一条信息引起记者关注:在四川仁寿县珠嘉乡的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核心片区,2012年粮食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高出395公斤,农民人均种粮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千元左右。
仁寿是四川产粮大县,但又是丘陵地区。丘陵地区如何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经验在四川乃至全国丘陵地区能否推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珠嘉乡实地探访。
粮食如何增产?
校县合作,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4月10日,天空飘着零星小雨。
珠嘉乡踏水村,一条条水泥机耕道沿着山丘蜿蜒伸向田间地头,一垄垄玉米苗上覆盖的白色薄膜就像水带从山坡上流淌下来。
在小麦套种玉米的地块旁,仁寿县农业局局长黄建军招呼我们停下来。他蹲下身用手拨拉着玉米苗,“看到没有?每株玉米苗的叶片都垂直于行向,这是采用了育苗定向移栽技术,目的是让玉米苗充分采光,长大后不相互遮光。覆膜则是为了保水,促进根系生长。”
由于冬春连旱,小麦长势并不太好,而四五寸高的玉米苗则生机勃勃,叶片泛着嫩绿。
“相比传统的种植方式,育苗定向移栽,选出来的苗子都很健壮,能够从源头上确保产量。”一旁的县农业局总农艺师毛述明补充道,“这里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高产的话能达到600多公斤。”
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水稻强化栽培、玉米增密增肥等增产技术的运用,来自于专家团队的支持。
仁寿县与省农科院和四川农业大学联手,搭建“专家大院”,专家教授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珠嘉乡示范片区持续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的高产优质品种选育,特别是适宜于套作和机械化生产的品种选育,良种率达100%;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新技术推广率达100%。
农民如何增收?
节本增效,推广机械化、复合种植
在珠嘉乡“专家大院”,关心农机农技的种粮大户经常来这里转转,吴明海就是其中一位,他家种了80亩地。丘陵地区地块分散,种80亩地要跑几十个地方。
“两个人种80亩地?”
看到我们很惊讶,吴明海解释,种水稻由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服务,从育苗、旋耕、栽秧到收割,每亩地只缴260元钱;旱地主要还靠人工,平时田间管理算是轻松,抢种抢收的时候才雇人。
“现在好多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模式,既帮农户减轻劳动强度,还能节本增效,很受欢迎。”珠嘉乡乡长张龙刚说。他带我们参观了大棚里摆放的玉米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覆膜机和植保机具,都是适用于丘陵地区的中小型农机。
让吴明海高兴的不只是应用农机节省了人力和成本,还有专家示范推广的粮经复合模式让他增加了收入,“去年在玉米地里间种了豇豆,跟粮食收成加在一起,一亩地有2000多元收入。”
示范基地推广“三熟轮作制”、“小麦—蔬菜/玉米—大豆”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旱地“吨粮五千元”目标,每亩年综合收益6000多元。
模式可否推广?
示范带动,以提高机械化为突破口
据黄建军介绍,仁寿县的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以珠嘉乡踏水村、园山村等7个建制村63个经济社为核心区,面积达2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全县去年粮食总产达到87.56万吨,实现“九连增”,比上年增产0.95万吨,示范基地的带动功不可没。
四川丘陵区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8%,粮食种植面积为全省的60%,示范基地的种植模式能否在四川乃至全国其他丘陵地区推广应用?四川现代粮食产业专家服务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文钰教授说,种植技术推广问题不大,现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西南地区已有1000多万亩,四川有500万亩。
他介绍了推广方式:在基地内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创建百亩高产攻关田,以此为样板,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辐射,构建以超高产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10万亩推广区为主线的“田—方—片—区”省域四圈层推广网络;在社、村、乡、县分别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社、示范村和示范乡的“户—社—村—乡”县域四层次推广网络。
杨文钰说,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在地块分散的丘陵地区,这也是一个难点,“我们把提高机械化水平作为重要突破口,解决了这一环,将使占全省六成耕地的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张 忠 王明峰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