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钮文新:第一波做空中国仅是小试牛刀
专 家:A股总体不缺钱 就缺优质公司
私 募:别对经济增速期望过高 股市机会少难出手
郎咸平:40万亿储蓄没好的投资 以后钱根本不够用
邓聿文:中国转型的难点
叶 檀:居民财产收入增长不靠谱 成一场泡沫游戏
索罗斯的中国方法论
钮文新:中国经济最大问题是什么
宋鸿兵:黄金12年牛市难言结束
罗杰斯:我认为黄金会跌到1200美元
牛 刀:美元指数近期走势分析
皮海洲:IPO不是股市下跌替罪羊 是元凶
时寒冰:华尔街将如何洗劫中国
钮文新:第一波做空中国仅是小试牛刀
去年年中时唱空和做空中国的势力大肆喧嚣,实实在在地掀起了做空中国第一波。笔者当时就表示,这仅仅是“小试牛刀”,它们会不断地、耐心地等待更大的机会,然后一波强似一波地攻击中国。而且我们急吁中国政府转变政策,不能允许中国经济如此下去。
刚刚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外贸增幅大幅回落,并出现了8.84亿美元逆差。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需方面的表现并不强劲,尤其是一般贸易的出口竞争力已经受到压制,倍显脆弱。结合近日公布的CPI和PPI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内需也显示出相当的脆弱性。
目前看来,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十分敏感的临界点,如果不能修正货币政策,任由人民币继续升值,那我们将进一步拉近与危机的距离。
中国经济的敏感性表现为,当货币稍有收缩,价格就大幅回落。除去春节因素,3月份2.1%的CPI涨幅以及环比1.1个百分点的跌幅大出经济学家们的预料,尤其是PPI重回下降通道,同比-1.9%增长和环比0.3个百分点的跌幅。如此立竿见影式的货币政策快速传导,说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和金融市场都处于高度敏感状态。
这样的敏感对中国经济伤害巨大。因为它极易引发市场“过激反应”,而这样的“过分敏感”势必会被国际金融势力大加利用,现在已经出现了种种苗头。比如4月10日,惠誉以债务率上升等借口降低中国货币债务评级,从AA-下调至A+;博鳌论坛2013年会上,有人大谈下一个危机将发生在中国,等等。
这不免让我们想起去年年中时唱空和做空中国的势力大肆喧嚣,实实在在地掀起了做空中国第一波。笔者当时就表示,这仅仅是“小试牛刀”,它们会不断地、耐心地等待更大的机会,然后一波强似一波地攻击中国。而且我们急吁中国政府转变政策,不能允许中国经济如此下去。
那时确实转向了,但现在我们在“稳定性、连续性”的说教中,再次回到了错误的轨道上,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货币政策。
为什么当美国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各发达国家会被迫跟进?这其实是无奈,是为了不在这场经济浩劫中失去优势地位。
有人总把这一问题归咎于贸易争夺,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而关键是资本与财富的争夺。
去年发生了中国大量本土资本外逃的现象,这其实是十分恶性的事件。因为,本土资本外逃意味着:它们带走了30年来在中国赚得的财富。这些财富,将不再为中国提供消费,不再为中国国民创造收入。这是中国经济迅速走向虚弱的关键原因。在全球经济危机不断深化的时候,不能紧盯物价而不管经济。
用收紧货币去抑制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结果必定是“用内需的虚弱平衡外需的旺盛”,这是我们2003年到2008年政策错误的关键症结。正因如此,当金融危机使得外需骤减之时,我们才看到,原来我们的内需是如此虚弱,才不得不用4万亿投资补足。今年头两个月外需好了一点,我们立即紧缩货币,中国经济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
发改委又开始大量审批项目了。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主动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政府就批一些项目补足;然后,紧缩货币政策再次毁掉更多的主动性需求,再由政府投资补足。如此的循环还要持续到哪一天?(中国经济周刊)
专家看好后市:A股总体不缺钱 就缺优质公司
受IPO重启、流动性趋紧、经济弱复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虽然外围市场表现强劲,而我国A股市场却依然延续着低迷的“春困”行情 。如何才能树立投资者信心,让我国股市“春暖花开”,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的A股市场总体来讲是不缺钱的,缺少的是更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和更优质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改革要迎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主线加速向前推进。
“我依然乐观看好中国股市的基本走势。”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基本面和上市公司微观方面来看,都不支持我国股市像过去那样暴涨,未来市场会以波折向上的方式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的A股市场总体来讲是不缺钱的,缺少的是更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和更优良的上市公司。
董登新认为,不能因为股市低迷而阻止市场的进一步前行,尤其是不能将股市的每一次下跌都归结为新股发行,抵制IPO是市场改革当中最大的阻力。实际上,到目前为止,A股IPO暂停已近五个月之久了,但中国股市却并没有因此迎来牛市或反转。即使没有暂停发行,股市在跌到一定的低谷后也会迎来技术反弹。从国外市场来看,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因为新股扩容而导致股市下跌,更没有因为股市下跌而关闭一级市场或者暂停新股发行。所以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要顶住市场的噪声和压力,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前行。
董登新指出,资本市场的改革要迎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主线加速向前推进。新股发行环节要更加市场化,要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核,强化上市公司上市后的监督和法律的惩处力度。用法治的威慑力,来杜绝欺诈上市和信息造假行为。退市制度方面更要有严格的规则和标准。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目前经济是弱复苏的状态,证券市场是能够反映这种复苏的情况的。他指出,保持股市的健康,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者和投资者利益的平衡,应该设计出一个多空都能赚钱的机制以达到平衡;二是融资速度和引资速度平衡,需积极政策推动买方入场;三是应从源头上切断输入泡沫的毒瘤,使新股的发行价格及上市价低于老股或者等于老股。他建议,新股认购后一年或者两年后再安排上市或者愿意越长时间锁定的先发,锁定一年的就后发,这样就能检验一个公司是否真正有价值。此外,在增强投资功能方面,应加强分红,进一步减免红利税,进一步降低围绕投资的费用和税收,鼓励投资,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加大对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惩处和回报投资者的力度。
长城证券研究员朱俊春认为,从目前来看,股市已开始具备有利的条件。一是在宏观经济方面,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自身调整时间已经比较充分,2013年宏观经济企稳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其次从股票市场制度方面看,自2012年IPO停发以来资本市场“堰塞湖”问题突出,新的制度改革箭在弦上。三是在市场估值方面,A股市场目前估值偏低是客观现实。(证券日报)
私 募:别对经济增速期望过高 股市机会少难出手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较弱的经济数据带动昨日上证综指2200点关口再度失守,但接受采访的私募认为,市场可能在此需要消化一下数据较弱的影响,但此后市场将会逐渐接受7%-8%的经济增速水平,经济增速对股市的影响将明显减弱。
翼虎投资总经理余定恒认为,“对于管理层来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非不能而不为’,7-8%的经济增速为管理层所接受,市场未来也将逐步接受这一经济增长水平。股市目前还需要对这一稍微偏空的消息消化一下,上行动力略显不足。”
在私募看来,7-8%的经济增速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金中和执行总监曾军认为,市场有点偏急躁,对于经济增长有过多的期望,其实7-8%的经济增速非常健康。“另外,某个时点的经济数据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一部泰囧可以票房超过10亿元,一次免费通行可以让高速路上人满为患,中国的消费潜力巨大。紧盯某个时点的经济数据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部分私募甚至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长稍微弱点未必是坏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本轮上涨中获得30%净值增长,目前已经将仓位降至很低的私募认为,“如果一季度经济增速很高,不见得是件好事,因为接下来爬升的过程可能很快结束。而一季度经济增速很低,未来经济爬升的周期将会拉长。”
广东等地的投资基建项目最近出台,也让私募看到了二季度经济增长的希望。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透露,广东将加速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粤东西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面提速,“十二五”后3年广东将完成投资约1.41万亿元。上述匿名的私募认为,“一季度经济之所以疲弱,与各地一把手换届没有完全到位有关,在地方大员落定之后,必然带动经济增速上升。”
市场目前仍缺少趋势性机会,私募处于观望中。余定恒认为,“中小板和创业板估值太贵,而IPO开闸势必对中小股票估值形成打压,而部分蓝筹股如金融、地产等的未来两年业绩预期不好,因此很难出手。”
正如买方不是特别悲观,也不是特别乐观一样,卖方研究机构也认为,市场很难形成趋势性熊市,也缺少趋势性机会。安信证券策略分析师程定华预期,“股票市场短期内不会形成趋势性的熊市,但在IPO出来以前,也缺乏趋势性的投资机会。”(上.海.证.券.报)
郎咸平:40万亿储蓄没好的投资 以后钱根本不够用
2012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近40万亿元人民币,然而这些存款中75%属于占人口比例10%的富人。剩余25%才属于占人口比例90%的消费主体,人均仅9000元,他们要看病,还要上学,还要有其他的支出,这些钱根本不够,又如何敢消费?
3月中旬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1.1%,远好于市场预期的0.5%,创出新高。而此前1月美国消费信贷按年率计算增长7%,表明美国消费在持续回暖。而在中国,根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显示,2013年,四成人表示将要更多地储蓄47%这个数字,比2011年要更多储蓄的人占比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三成人表示今年将要更多地投资33%这个数字,比2011年要更多投资的人占比减少了17.5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至2020年美国将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消费增长国。报告还称,过去12年中国近9%的年均经济增速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据统计,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比较小,其中,家庭消费占GDP增长的比重从2000年的46%下降到2010年的34%。为什么中国经济越增长,中国人的消费却越来越低呢?
对于这个问题,201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报道这么认为,由于我们老百姓储蓄率过高,储蓄率过高代表老百姓都去储蓄,就不会花钱消费,使得我们的经济难以拉动。原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现任山东省长)在2012年的6月29日表示,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最终消费为22.5万亿元,进口为1.2万亿美元,照此计算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就大国经济而言,历史上不曾有过先例。除此之外,国际货币基金公布的全球储蓄率统计中,中国储蓄率高达51.04% ,比中国储蓄率高的国家只有卡塔尔,其储蓄率为54.27%,而欧美等国的储蓄率平均在20%左右,并且储蓄率长期维持在这一水平。对比美国,美国的储蓄率在这3年大概是4%~5%之间。因此很多专家在讨论如何把社会保障体系建好,然后鼓励老百姓消费。
我们到底有多少储蓄
2012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近40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分给13亿中国人,每人基本就是30000元,一个三口或四口之家的话可以达到9万~12万元左右。因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如果能透过一些政府的政策把老百姓的储蓄转成消费,就可以拉动中国经济。问题在于中国人民银行做过的研究发现,中国10%的人拥有了75%的存款。换句话说90%的人只拥有25%的存款,所以近40万亿元存款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近10万亿元是90%的人的存款,这些人的平均存款不是30000元,而是9000元左右,这些人才是消费的主体。如果90%的中国老百姓平均存款只有9000元左右,他们要看病,还要上学,还要有其他的支出,这些钱根本不够,又如何敢消费?
国内的研究机构一个报告就很能说明问题。2012年上半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对8000多户中国家庭进行调查并发布《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报告指出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额的74.9%,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储蓄金额占总储蓄额的61.6%。
在知道了真实情况之后,所以我说我们不可能把储蓄转成消费。有人会认为10%的人还拥有四分之三的存款,人均20万元,他们可以促进消费。错了!想一下,他们一天可以吃几碗饭?可以买几个LV的包包?2011年我们奢侈品的消费还是大幅上涨,可是到了2012年,情况就不一样了。以Burberry(宝巴莉)为例,2012年第二季度比2011年的第二季度上涨了6%,到第三季度可以说是零增长。因为这些人买了之后不会再买,不可能一直买,所以说这10%的人虽然人均储蓄是20万元,可是他们的消费能力跟我们一般人差不多,他不可能吃5碗饭,不可能买20个LV包包。所以我们应该另辟蹊径,看看如何推动政策能拉动我们的经济、拉动我们的消费。
谁是真正的储蓄大国
很多人认为美国人不喜欢存钱,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表面上美国的储蓄率在这3年大概是4% ~5%之间,我们不要被美国表面的储蓄率数据所迷惑。不是美国人不存钱而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美国。之所以他们只有4%~5%的储蓄率,是因为他们放在银行的比例特别低。美国人不是把钱存进银行,而是放在股票市场里。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1981年美国人开始囤退休金的时候,美国人个人退休金差不多将83%放在银行存款里面,现在只有10%放在银行存款里面。他们为什么敢放在股票市场里面?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切的焦点。
目前美国的退休金余额已经高过17.9万亿美元,这个金额足足是GDP的1.19倍。美国只是表面上的低储蓄率,他们把钱大部分放在了股市里。从这点上美国政府对于退休金的政策可以给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实际上美国政府鼓励老百姓储蓄,而不是我们想象的美国人不储蓄。美国政府有三种鼓励的方法。第一种,每年要缴社保税,总共余额4.5万亿美元。第二是401K的项目。一个美国人在公司工作,他拿出5%的薪水存在退休金账户里面,雇主就要将两倍的钱也存在这个账户里面。因此这个人每年可以存大概相当于15%的薪水到退休金账户里面,这就是美国的401K项目。当然也可以多存,他最多可以存到10%的薪水,雇主要给他两倍的钱也存入这个账户。最少是相当于15%的薪水存入到这个人的退休金账户里面,最多是30%,等到他退休之后才能拿出来,这就是美国的401K项目,这里面有8.5万亿美元。第三种是1974年的时候推动的个人退休金账户IRAR。如果公司没有帮我存钱,我自己也可以存钱。每一年不能超过5000美元,这个金额存款免税。这些钱只有到你退休之后才可以拿出来,拿出来就要缴税,但是你存的时候不需要缴税,这类钱大概有4.9万亿美元左右。这3个加在一起是17.9万亿美元左右,是美国GDP的1.19倍。这笔钱的80%左右都投入了美国股市,这是美国股市真正上涨的原动力。由于每一年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出来,他们找到工作之后慢慢把钱存入股市,所以人口一增加,薪水一增加,结果就是退休金也增加,投入股市的钱也跟着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美国的退休金为什么敢投入股市
美国的股市非常好。举个例子,从1974年福特总统签署的个人退休金法案之后一直到2011年,美国股市的平均年回报率是12.1%。换句话说,在1974年你存入1美元,到了2011年你可以拿回42美元左右,这是个不得了的储蓄。很多人做的研究显示,美国人退休金余额和美国股指的相关性达90%。也就是说退休金投得越多,股指涨得越高,美国股指上涨10%的话,有90%的人的退休金也涨10%,这就是一个利好的联动、一个良性的循环。
美国股票市场还有一个方面特别好,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股票市场特可恨,过去10年,有170家上市公司不发股利。2010年有40%的上市公司不发股利,2011有35%的上市公司不发股利。可是美国的上市公司发股利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以上世纪70年代为例,美国公司净利润的30%~40%当成股利发给股东。现在更高了,大概有50%~70%的利润发给股东。因此你今天在美国买股票的话,不管股票升不升值,就算股利给你的回报一年也有2%。如果你在2008年10月份投入10万美元买入IBM,4年之后的今天你可以赚到9450美元,4年的回报率是百分之九点几。如果你投入谷歌,就可以赚到23000美元,4年的回报率是23%,这就是美国的上市公司给美国股东的股利。除此之外还有股价上涨的因素。2008年年底美国受到严重的金融海啸冲击,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奥巴马推出一系列政策。他认为藏富于民才是对老百姓最有帮助的,只有藏富于民才能让美国真正脱离金融危机,因此他推出一系列拉抬美国股市包括减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印美钞,但是不流入市面,结果立刻造成美国股价大涨。在2009年3月3日,奥巴马呼吁美国老百姓买股票,3天之后的3月6日,美股开始涨,一直涨到了现在,还迭创新高。美国股票市场经历了金融海啸的重创之后竟然上涨了106%。也就是说美国政府的执政目标就是透过股票市场的不断上涨,让老百姓财富增加,让老百姓退休金增加,让老百姓退有所终、退有所养。所以美国人在银行的存款只有4%、5%,看起来低,但是美国才是一个真正的储蓄大国。他们的储蓄能拉抬他们的股市,这就是美国人跟我们不同的地方。
中国人养老危机四伏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一份《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中讲,2011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就是个人缴的钱,账面上记着2.4万亿元,实有资金2700多亿元,两者相减,出现了2.2万亿元的空账。这个数据吓了全国老百姓一大跳。老百姓当然担心养老金缺口能不能补上,担心未来退休后,国家有没有钱发养老金,担心未来生活水平会不会降低。尽管人社部后来表示,这个空账确实存在,但规模没有那么大,主要原因是因为计算方法不同造成的。他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到2011年底,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记账额是2.4万亿元,而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多亿元,这样两者相减,应该只有四五千亿元的空账。
但是,不管是按哪家的算法,这个空账是存在的。由于这个现象在一些地方非常严重,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试点希望能解决养老金接续的问题,以解除养老金目前的困境。以辽宁2001年的改革为例,这个改革在我看来就是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在那么多的退休人员拿不到养老金的情况下,他们认为参保的人多了,钱就可以给那些退休的人,可以解决暂时的燃眉之急。可是他们不知道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到了2005年,投保人增加了四分之一,在投保人只增加四分之一的情况之下我们发现在2001年的6年之后保险金的支出增加了300%。因此2009年他们的账户开始入不敷出,换句话说这个事情正式宣告出现危机。当然,现在中央的财政补助资金从1998年的20多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100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38%。虽然财政对养老金进行补助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是,我担心这种单靠财政补助弥补缺口的做法,在未来可能难以为继。
我们如何解决危机
这个时候国企就可以发挥国有企业的功用。国企理论上讲是咱们老百姓的,对于养老金亏空的那一部分,我觉得国企应该拿它的利润来填补。我们应该加大力度用国企的利润来补足养老金亏空,补足之后, 我们可再学习美国的制度,通过投入美国股票市场的制度,让它能够增值。但是问题又回来了,中国股市跟美国股市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美国股市从1974到2011年平均每年的回报率是12.01%,我们有这种现象吗? 2012年的11月21日,新华网发出感慨,全世界股市连续4年下跌的只有泰国,我们就是下一个。我们的股指不断下跌,其结果就是我们完全无法复制美国退休金模式。我们的储蓄率高,又有什么用呢?近40万亿元,又能投到哪里去呢?今天老百姓储蓄率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除了把钱放在银行里面之外,不知道可以干什么!不像美国人那样可以把钱投入股市,然后年年增长。由此来看中国的股市就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炒股概念,而是关系着整个退休金能否顺利增长的重要支柱。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请相关部门要正视我们老百姓养老金的问题,我们不要只学到美国的皮毛,要深入学习美国退休金制度的本质是什么。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答案,美国是一个非常喜欢存钱的民族,他们的储蓄率只有4%~5%的原因只有一个,即美国有一个好的股市,老百姓把一生的储蓄不存在银行里面而存在股市里面。这个存款和股市形成一个良性互动,退休金存越多股市越涨,股市越涨退休金越增值,因此美国才是一个真正的储蓄大国。
美国的储蓄透过退休金来储蓄,我们有近40万亿元的储蓄是因为我们没有好的投资,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把钱存在银行里面。所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中国的储蓄率在全球来讲相对比较高,他说本来亚洲的储蓄率就是高的,而中国在亚洲国家中也是高的。但是我们储蓄率高只是表面现象,因为90%的老百姓人均储蓄只有9000元,10%的富人人均储蓄20万元,可是90%的人口才是消费主体。这些人只有9000元的人均存款,是不可能拉动消费的,所以我们的高储蓄率根本不可能转成消费。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我希望政府能把这些问题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思考,能推出一些有效的政策来解决。(理财周刊)
邓聿文:中国转型的难点
政府的作用,则体现在为各类资本平等地使用要素资源、进入公益领域和垄断行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如此,经济结构才能沿着不断增进效率与公平的方向更快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长期主题,这在习近平最近于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旨演讲中也说到了。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转变发展方式,而在于如何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型。
十八大报告就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指出,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按照“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指引的方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从中国的实际情形出发,关键是要处理好投资、收入分配和政府作用几个问题。与出口相比,中国经济增长更多依赖的是投资,且是政府投资,特别在经济困难时期是这样。所以,投资方式和结构若不转变,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就无从谈起。
对于投资,我们应该这样来看待:一方面,转型意味着减少政府投资占比,因为政府投资更多体现政府的意志,它不一定同市场的需求吻合,而成为贯彻政府意图和实现政府政绩的工具;另一方面,政府又需要通过投资结构的转向来引导和带动发展方式的转型。所以,尽管目的是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但在目前不宜以抑制投资增长为代价。原因还在于,我们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尚未最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设备和技术改造、民生投资等潜在需求空间十分巨大。这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投资仍会保持一个较高增速。但必须通过侧重投资质量和结构来提高投资效率。
为此,可将投资重点放在投资边际效率高的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领域,农村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和农业科技等领域,旨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结构升级和推动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创新的投资,以及有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的投资等。除此外,鉴于政府投资的效率总是低下的,还应优化投资来源,使社会资本成为投资的主要来源,以确保投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对公共产品的投资既能拉动有效投资,又能释放消费需求,这实际上已经起到了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定作用,但是,要想刺激和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建立一个消费而不是投资主导的经济基础,就应直接在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上下功夫。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不同步,劳动报酬和GDP增速不同步的现象,由来已久,必须改变,而收入分配改革,则被认为是改变“两个不同步”现象的关键。所以,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尽早破题。
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它不仅通过投资来改变经济关系,也直接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运行。因而,要变革发展方式,与市场经济要求日益冲突的旧的政府行为模式和干预方式也必须扬弃,否则,转型恐难有效。
一个经济体经济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受制于复杂的经济因素本身,不可依靠行政规划而设定。行政干预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往往起到相反作用,扭曲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整体效率。所以,政府要学会克制行政干预冲动,将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调节,而着力于制度改革与创新。
比如,政府应该引导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去调节投资,而不直接成为投资主体。但这需要我们做好发国债与减税工作。发国债的目的,一般是用来促进政府投资的,从这个角度看,国债实是未来的税收,它会加重企业负担,进而影响分配,也就是说,国债发多了会挤占企业投资,应该少发国债,多减税,把利润留给企业,形成企业投资,让价格机制引导企业投资行为,使企业家按照市场信号,即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
政府的作用,则体现在为各类资本平等地使用要素资源、进入公益领域和垄断行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如此,经济结构才能沿着不断增进效率与公平的方向更快调整。(商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