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IPO应先为市场除弊兴利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重启IPO应先为市场除弊兴利

加入日期:2013-4-13 10:43:49

  近期关于IPO重启的消息不绝于耳,一度给原本疲弱的股市带来不小压力。近期证监会启动的IPO企业财务审核,虽然吓退不少排队企业,但仍有615家排队等待登陆A股。

  关于IPO究竟何时重启版本众多,莫衷一是,最新的说法是5月底。但近日新华社刊发的一篇文章被普遍认为是IPO重启的“暖场”先兆。该文称,如果说去年的暂停是在舆论和维稳压力下的无奈之举,那么如今面对数百家排队等待发行上市的企业,面对一个投融资功能皆失的股市,重启新股发行势在必行。

  从去年年中到现在,在股市的起起落落中,热点不断变换,但新股发行一直都是市场的焦点。先是在股市不断下跌中被认定为罪魁祸首,遭到各方口诛笔伐,后又在实质性暂停后制造了股市“堰塞湖”,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愈发让投资者心神不宁。自2012年二季度开始,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看不到希望。但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企业的IPO热情不减,队越排越长。投资者不赚钱,融资者照融不误,这一反差把A股市场重融资、轻投资的弊病暴露无遗。

  虽说融资功能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市场前期之所以对上市公司“圈钱”反应强烈,究其本质还是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导致市场认为融资就是圈钱。而公司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相对较低,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怀疑、不信任程度更高。因此,如何推动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加上市公司透明度,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日趋一致就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资本市场曾有过“圈钱市场”的坏名声。一些面临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滥发股票,从而导致股市出现令人不堪回首的“熊长牛短”,多少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迷的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被资金卡住脖子,于是不约而同地冲向股市。实际上,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股市上进行融资本无可厚非。从A股这些年的发展看,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后,都通过增发等方式顺利地进行再融资,投资项目也给股民带来了可观回报。但上市融资怎么融、融多少,这里面不仅有利益的问题,更有一个“度”的问题。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融资需把握好市场的“火候”,要顾及广大投资者利益。再融资不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也要有利于投资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否则,就有可能使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政策的空子,把股市当成“提款机”,进行大规模增发“圈钱”。

  在国际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事先沟通的方式,与公众股东在分红问题上达成共识,明确在公司股票上市的最初几年内不分红,利用公司盈利通过自我积累的方式,满足企业快速扩张期对资金的需求,这些经验可以借鉴。一些上市公司在扩张阶段,受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资本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对资本的取得不仅可以靠发行股票,还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或通过自身的盈利积累来补充。通过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需求,可以让市场小股东更有信心。

  同时,加大IPO融资资金投资项目的透明度,对于因改变项目或项目终止而闲置的资金,应该设立“退还”机制,从源头上减少上市公司因成本过低盲目扩大再融资的现状。现在问题是,无节度的融资改变了股市的供求关系,摧毁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使股指一泻千里,形成了一级市场圈钱千亿,二级市场市值损失万亿的恶性循环。因此,管理层要重新定位股市的基本功能,变融资市场为投资和融资并重市场,从“圈钱市”向“投资市”、“和谐市”、“包容市”和“共享市”转变。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切实防止国内A股因供应量的急剧扩大而陷入长时间的低迷状态。

  尽管目前不少人对于今后中国股市抱有乐观态度,尤其是中国经济基本面、人民币升值等有利因素并没有改变。但要中国股市仍能够保持一个波动起伏的向上走势,监管部门当务之急就是要对“恶性圈钱”行为立即叫停。尤其是在目前IPO新股发行、再融资、限售股解禁等仍可能成为促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的重要因素情况下,提高再融资的门槛是当务之急。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很少有投资者会为扩容而担忧,因为能否发行成功、发行价格多少都由市场说了算。如果市场不好,那么新股发行自然惨淡。但在A股市场,新股发行却被认为是影响行情的头号因素。

  笔者认为,IPO对股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被市场放大,有些时候甚至成为股市下跌的替罪羊,但正是中国股市自身的畸形使其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正如监管层被寄以“救市”的厚望一样,暂停新股发行总是作为维护市场稳定的“杀手锏”被屡屡使用,这只能说明规则制度的不完善,中国股市的不成熟。试想,如果少一些上市公司造假、业绩变脸,多一些回报给投资者,投资者也不会对IPO如此忌讳。 吴学安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网